编辑:sx_gaohm
2016-03-28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精品学习网一直陪伴您。
一、王安石变法
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一、变法的原因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
1、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
⑴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岁币”。
3、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积弱局面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
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四)揭开序幕——“庆历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
3、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王安石介绍
“拗相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人物形象
1、立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
2、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言事书》——请求变法
4、“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意志坚定,性情执拗
幸运的是,王安石遇到的是一个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宋神宗。
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掀起了变法的浪潮。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积极开源。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
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官僚豪强兼并土地和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标签:高二历史知识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