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0-26
A.一部文艺作品,只有在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有所反映,才能体现其价值。
B.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者,不但有责任表现真善美,还有责任表现假恶丑。
C.现今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一味表现甚至扩大生活于底层的人们的优点,表露自己的同情和赞许,这样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
D.对于电影导演而言,拍摄技术和技巧永远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文学素养的高低并不会太影响一个导演的创作生命。
E.艺术家没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就难以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解析:A项,原文中是“常常表现在”,选项表述绝对化。C项,原文中是“那也不是很可取的”,并没有完全否定同情底层人们的作品。D项,原文是“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显然点明了文学素养对于导演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答案:BE
13.下列不属于“著名”多而“名著”少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有墨痕无血痕”的作品大大多于“有血痕无墨痕”的作品。
B.为引起观众共鸣,以“娱乐至死”指导创作,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
C.文学艺术作品将批判的锋芒只指向官场、商场,导致对民间和底层人的批判不够。
D.创作者高扬私人体验与感受,忽视对人类共同认知的表达。
解析:C项,强加因果。文章第5段只是拿如今的作品多去批判官场、商场与不去批判民间、不去批判底层人们做对比,而不是说这种情况导致对民间批判不够,从而导致“名著”少。
答案:C
1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的“相同的道路”和“不同的道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6段“没有艺术个性,不敢领新标异,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这句话,即是对画线句子含意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相同的道路”即是指模拟,“不同的道路”乃是强调个性化创作。
答案:“相同的道路”是指艺术家创作时一味模拟,缺乏创新,没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不同的道路”指艺术家的创作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摒弃了抄袭和模拟。(每点2分)
15.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以取材于人民、思想深刻著称,请以《祝福》为例,分析鲁迅是怎样“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就是要提倡“有血痕无墨痕”的佳作,摒弃“有墨痕无血痕”的赝品。鲁迅先生的《祝福》,以其批判礼教的深刻性,成为文学史上掷地有声的佳作。
②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就要自觉地贴近、逼近乃至溶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中心,勇敢地抨击假恶丑,大力地弘扬真善美。《祝福》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了底层人民备受礼教摧残和压迫的现实,抨击了封建礼教的丑恶、残酷。
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就需要让作品引起广大观众共鸣,摒弃媚俗和有意迎合观众的创作态度。《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激起了读者对礼教吃人本质的痛恨,对底层妇女的同情。
④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需要对各阶层人群进行审视和解剖,剖析其“国民劣根性”。《祝福》既批判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维护者们的残忍、虚伪之处,也指出了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软弱之处,同时还表现了祥林嫂等底层人民的麻木、愚昧。
⑤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既要表现独特的创作个性,又要摒弃“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的创作。鲁迅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创作,对鲁镇环境的描写,对礼教的批判角度,都迥异于同时代的作家,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些都是其独特创作个性的体现。(观点2分,分析2分。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请任选一组作答。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独 腿 人 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右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门?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选自《第二届全国微型小说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16.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担心车夫的敲诈;同情车夫的不幸;尊重车夫的坚韧;敬仰车夫的高尚。(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7.文中画线的语段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外貌描写,“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表现车夫与命运抗争的坚强品质。②行动描写,“头使劲地向前蹿”,表现车夫的坚强品质。③侧面描写,“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运用拟人手法,侧面表现车夫拉车的艰难和坚强的性格。(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18.作者塑造车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现实意义?请作简要阐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塑造车夫这一人物形象,赞颂了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②弘扬了讲求诚信、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③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④含蓄地批评了社会上漠视甚至歧视弱势群体的人或行为。(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①“爸爸去哪儿啦?”
②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应酬,爸爸要为养家挣钱……“爸爸”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忙活在另一个餐桌、另一个舞台,甚至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国家。
③孩子们睁大眼睛疑惑不解,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个家庭的颓其一角,习惯了在妈妈以及奶奶、外婆的教养下长大。“爸爸”这个神秘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④一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火爆,将习以为常的这个社会现象,一下子推向了公众的聚焦点。
⑤节目中的五位爸爸,几乎都是演艺时尚界人士,这是一群最忙的爸爸,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由他们和孩子来担纲这档节目,不但有明星效应,也颇典型地诠释了平时经常“缺席”的爸爸们,在孩子面前的不知所措:完全不知该怎么哄哭闹不停的孩子;从未下过厨,不知该怎么填饱孩子的肚子;不会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节目出人意料飙升的收视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等萌点让人倍觉温暖,更让公众开始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否则,仅仅是把家庭亲子关系、把儿童教育变成一场流行的表演秀,就太得不偿失了。
⑥随着节目的进展,一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的爸爸们,终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招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们的喜怒哀乐,牵系着很多家庭。只是,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中,女粉丝的数量仍然远远超过男士。节目中让人心灵熨帖温存的变化,是妈妈们的向往。而在现实中,当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难得地享受相亲相爱时,无数的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
⑦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妈,连周末陪孩子辗转于课外班的,也多是妈妈。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⑧但是,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⑨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⑩现在,很多中国妈妈都想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爸爸去哪儿”,让时常缺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走向野外、走向远方,让他们美好地独处,当然,前提是没收爸爸们的手机……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8日05版)
19.结合文意,概括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经常缺席的主要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社会转型,城镇化加速。②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③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
20.结合文意简析第③段中“习惯”二字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习惯”二字,间接反映出父亲在“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这一现象的普遍性(2分),表达了孩子们对这一现象的无奈(1分),也体现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1分),以及对父亲们的委婉批判。(1分)
21.文中④⑤⑥段结合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来分析问题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上:用节目中的爸爸们与小孩子相亲相爱(1分)反衬(1分)出现实生活中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时常缺席这一现象,进而使作者的论述更有说服力(1分)。选用热播节目,能拉近文章与读者的距离,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1分)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前文在现实生活中爸爸成为孩子教育的缺席者这一现象,引出下文有关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时常缺席的原因的分析。(1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南粤电视台《岭南好味道》节目组拟向观众推介各地传统美食,请你根据下面材料,为节目组写一段关于竹升面的推介语。不超过70个字。(6分)
广州西关的“竹升面”是一种独具风情的南方面食,民国初年就已经家喻户晓。制面时,先把面团和好,再用一根长3米、直径约10厘米的大竹竿反复压打,压打过程中,制面人随着竹竿的升降一跳一压,这种纯手工制出的面极具筋道。“竹升面”的汤底沿用传统的云吞面汤底,选用大地鱼、虾米和猪骨,经过四个小时熬制而成,用料丰火候足。上桌前,撒上一小撮韭黄,汤里散出淡淡的香气,顿时让人食欲大增。“竹升面”最正宗的吃法是和云吞组合成“云吞面”,先喝汤,再吃面,最后才吃云吞。这样的品尝方式,使面不会因为泡得太久而失去韧劲,能吃出面的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竹升面,源自广州西关,历史悠久,(1分)用大竹竿压打制作,筋道十足;(1分)汤底用料丰火候足,吃法特别讲究。(1分)这种极具风味的岭南面食,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1分)(语言表达流畅2分)
23.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6分)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查项目 家庭作业情况 睡眠状况 吃早餐情况 体育锻炼情况
百分比
2小时以上 2小时以下 8小时以上 8小时以下 吃早餐 不吃早餐 1小时以上 1小时以下
84% 16% 27.5% 72.5% 70% 30% 21% 79%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答案:(示例)课业负担过重 睡眠时间不足 体育锻炼不够(每点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是否熟悉。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10个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耳熟能详。
谜底最后揭开:原来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科举状元;第二份名单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
但是,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有的成为思想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有的成为农民领袖;有的成为一代枭雄,声名远播,载入史册。
请仔细阅读材料,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要求: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对该材料的审题,我们可以抓住它所呈现出的因果关系。科举状元披红挂彩春风得意,风头过后归于平庸湮没无闻;落第秀才虽然考场失利却能从逆境中奋飞,声名远播,载入史册,落榜反而成为“状元”。这就说明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能终身辉煌,赢在起点上并不能够保证赢在终点上。相反,考场的失败者,不论是旧时科举的落第秀才,还是如今的落榜学子,只要道路正确,锲而不舍,照样能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把第二份名单里当成写作的重点,探讨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而不应该拿第一份名单大作文章。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语文必修5第4单元测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