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4-10-16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优化训练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漂泊( ) 碾压( ) 袅袅( ) 灼灼( )
寒砧( ) 涔阳( ) 言筌( ) 迢远( )
答案:bó niǎn niǎo zhuó zhēn cén quán tiáo
2.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至于王褒《渡河北》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C.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D.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解析:A项中“(《九歌》)”应放在句号、引号外。B项“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应在“波”后加句号。D项“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后的感叹号应为逗号。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________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________“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A.因为就于是 B.尽管就进而 C.因为却进而 D.尽管却于是
解析:第一空是因果关系,第二空是转折关系,第三空是承接关系。
答案:D
4.填空。
(1)秋月照层岭,______________。(吴均《答柳恽》)
(2)叶密鸟飞得,______________。(萧纲《折杨柳》)
(3)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4)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亭皋木叶下,________。(柳恽《捣衣诗》)
(6)九月寒砧催木叶,________。(沈佺期《古意》)
答案:(1)寒风扫高木 (2)风轻花落迟 (3)袅袅兮秋风 (4)无边落木萧萧下 (5)陇首秋云飞(6)十年征戍忆辽阳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的。
B.古代诗人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又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C.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D.“木叶”之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万里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解析:A项缺少宾语,可在“流传”后加“名句”。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D项前面说是“相去万里”,用“然而”一转,又说是“一字千里”,前后矛盾,要把“相去万里”改为“相去无几”。
答案:C
2.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2)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________的诗句。
(3)原来诗歌语言的________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4)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5)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树则显然是落叶的________了。
A.钟爱 精彩 精妙 奥妙 景况
B.喜爱 精妙 精彩 奥妙 景况
C.钟爱 精彩 精妙 奥妙 境况
D.喜爱 精彩 奥妙 精妙 情况
标签: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