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优化训练题(11)

编辑:

2014-10-16

4.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作者为什么把它称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答案:本文是以中国的建筑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开头的1、2两段概括写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千年文化史中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劳动人民发展它的特长并保留至今。然后详细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其中建筑物的三个主要构成、平面布置、木材结构的方法、斗拱、举架这五个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其他如屋顶、建筑物的使用颜色、木结构中的装饰部分、利用材料装饰这四个特征属于装饰特征。这九大特征是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顺序写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其次从理论上做进一步的总结,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最后“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建造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来谱写一篇中国的“文章”。

5.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有人们熟悉的“文章”的类别——“大文章”和“小品”来为建筑分类,通俗易懂,从而突出了建筑的多样性。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②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③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④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选文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怎样理解这里的“词汇”与“文法”?

3.作者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这是怎样的问题?

答案:

1.解析:“词汇”和“文法”即为比喻,“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等即为举例子。

参考答案:打比方、举例子。

2.“词汇”和“文法”用来比喻建筑的外在形式。

3.“可译性”表明这是一个适合各民族建筑的问题。即: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同一性质的建筑物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作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的历历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4.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5.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7.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答案:

4.解析:本节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

答案:C

5.解析:“古代建筑的内向性庭院式空间”和“情态”这两点缺一不可。

答案:A

6.解析:A项更美在其空间;C项应该是院墙的阴影,与树无关;D项因果颠倒。

答案:B

7.解析:小院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不一定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答案:C

创新应用

8.给下则消息加上标题。

今天11时至12时,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穿”上最后一块膜“外衣”——最后一片ETFE膜被安装在水立方的“屋顶”。被蓝色“水泡”包裹的“冰块”建筑外观首次全景亮相。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通过安装在现场的6台摄像机从6个角度全程直播了这一历史时刻。

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倒计时的591天,作为北京奥运三大标志建筑之一的“水立方”已经展示出完整的“奥运装”,转入内部设备安装和装修阶段。预计整个工程将于2007年10月全部完工。

(摘自2010年12月26日《北京晚报》)

标题:

解析:消息的标题非常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般说来,消息的标题要反应主要内容,还要有吸引人的亮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就是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游泳中心今全景亮相,“水立方”穿上“泡泡装”

深层探究

9.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是否仅止于介绍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呢?从文中你能否读出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呢?请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建筑美学领域。回答这道题,要从美学思想的高度来探讨、把握作者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沉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答案: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梁思成的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高考链接

10.(2007山西实验中学高三月考,22)下面是为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三条广告词,请从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1)现代汉语,一“典”即通。

(2)规范现代汉语半世纪居功至伟,传播中华文明五大洲声名远扬。

(3)一本字典,一位良师,一生收获。

最佳的一条是:________(只填序号)

理由:

答案:(1)通过“典”与“点”谐音,巧妙突出了词典对学习现代汉语的作用。(2)以对仗形式,突出了词典规范现代汉语、传播中华文明的巨大价值。(3)运用排比,突出了词典对于求学与人生的重要作用。

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总结的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优化训练题,希望大家喜欢。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