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历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编辑:sx_gaohm

2016-10-21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三历史历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中的材料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B.“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

C.“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D.“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4.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5.侯建新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符合侯建新观点的是

A.改变了欧美选官制度       B.带来社会公正与公平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

6.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7.“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8.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读右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在③处开始实行的措施是

A.设三省六部

B.设立枢密院

C.废丞相制度

D.设置军机处

10.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1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12.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13.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14.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   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15.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16. 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17.“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18.材料一: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材料二:1971年尼克松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对这两段互相矛盾的材料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反映了美国外交原则将革命性转变      B.证实了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必然性

C.见证了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建交        D.预示了中美关系将有实质性的突破

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B.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0.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史料记载: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开始,外邦人在雅典要缴纳人头税,男人每年12德拉克马(陶工日收入1德拉克马),女人每年6德拉克马,雅典人此举的用意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凸显雅典公民优越感

C.排挤外邦人离开雅典           D.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22.一位法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的意大利法……已经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古罗马法已经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     B.古罗马法推动了西欧近现代法制建设

C.意大利是近代最早颁布宪法的国家      D.意大利法是近现代西欧法律的蓝本

23.某思想家认为:人不是完全自由的,但也不完全是一个奴隶。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一观点体现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信仰得救       C.理性主义      D.天赋人权

24.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