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试题

2016学年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题

编辑:

2015-10-13

二、深层探究

1.朱光潜先生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大量举例子,讲道理。①例子是具体的,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如果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启示我们要善于通过举例来论证,因为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深刻的启发。

②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我们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有,如文中的《屈原》《水浒》《红楼梦》《史记》等。要注意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③对例子进行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列举事例,不进行比较分析,容易造成例子与文章中心的游离。启示我们在举完例子后,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对例子进行分析。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跟思想情感走,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三、技法迁移

炼 字

[文本回顾]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技法点拨] 在古诗文中,特别讲究炼字,一般来讲,古诗文中经常对下列词语进行锤炼。

(1)炼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中的“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炼形容词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又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一个“细”字,脉脉绵绵,写尽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3)炼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又如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又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这首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炼虚词

在古典文学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唐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技法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 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在这里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测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2016学年高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测试(含解析)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测试卷范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