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编辑:sx_fuxh

2013-05-09

【摘要】“高一语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本教案课文属于“梳理探究”板块,侧重“积累与梳理”,旨在通过一些简短的文字和少量的练习,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

编写意图

一、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板块,侧重“积累与梳理”,旨在通过一些简短的文字和少量的练习,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

二、修辞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本次活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以修辞活动为纲,串起学生在初中、高中课本以及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并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

教学建议

一、各项活动最好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督促。

二、正如一开头所说,“一提起修辞,大家就会想到‘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格。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式中最典型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因此,通过这次活动,要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可惜这种观念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虽然修辞学界对这个问题早已达成了共识,但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本课的设计采用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以达到知识的系统性。

三、第一项是“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古典诗词,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四、第二项“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炼字”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文采。

五、第三项“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如果你的选择适合语境,就会造成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样的句子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学过,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记忆,系统复习一下。

六、虽然前面分成了三个方面,作了重新的整合,但需要明确,大部分辞格是横跨几个层面的,像“排比”句,从语音上来说,有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从句子组合的角度讲,这又是运用了整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七、课外延伸的题目涉及到词语选择与语境配合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任何一种修辞手段,必须受到上下文的约束,如果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美,用词再巧妙,也只能成为败笔。除了这个典故,还有两则故事,一是《世说新语•言语》中的“白雪纷纷何所似”,一是推敲的故事。这两则故事流传很广,恐怕我们大多数人认为“柳絮因风起”和“僧敲月下门”要好一些,因为柳絮因风而起,飘然落地,写出了雪的轻柔;而“敲”字,动作轻,仿佛使人听到敲门的清脆声音,在宁静的夜晚,更显其幽远。但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撒盐空中”也很美,因为有的雪确实像空中撒盐,就像鲁迅所说的朔方的雪“像尘像沙”“决不粘连”,有一种力量含在里边。而“僧敲月下门”之后,必定有应门的僧人,于是呼应声、开门声、脚步声,就会杂沓而至,反而破坏了宁静的氛围,而用“推”,说明僧人独居古寺,深夜归来,轻轻一推,“吱呦──”一声,反而衬托了周围的宁静。两种观点好像都有道理,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资料

一、超常组合与语言规范问题

有时候,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我们会采用一些超常规的组合,它可能不合语法规范,甚至违背事理。有人认为这不可取,因为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规范的语言,准确是修辞的前提;有人则认为如果只求规范,就会扼杀语言的表现力。比如杜牧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历来为人所称道,但明代的杨慎却认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卷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联系广告中成语的“仿词”现象,以及现在许多文章生造词语、故作朦胧的现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作为本课课外延伸的一个补充)

二、“消极修辞”在现代语文学中的地位(节选)(吴德升)

在文学作品中,选择、搭配相应的词语和句式,不仅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常可获得一石数鸟的功效。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大都不仅在主题的开掘、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排列组合等方面匠心独运,而且在语言的使用方面也往往各展其长,这当然少不了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与搭配,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例如《红楼梦》第三回,同是写大家闺秀出场,选用的词语不同,从而显示出人物身份、地位以及个性的差异。迎春、探春、惜春出场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环,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写王熙凤出场时,则是“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一群”与“三个”并“五六个”不同,“围拥”与“簇拥”也差异明显。写王熙凤既讨好林黛玉也讨好贾母时,语言简练,效果理想:“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个“嫡亲”,既使黛玉无可挑剔,又使喜欢听恭维话的贾府“老祖宗”顿时心花怒放。

鲁迅在描写阿Q与小D的一场龙争虎斗时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可谓惟妙惟肖:“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着。”“他们的头发里便都冒烟,额上便都流汗,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来说。”(《阿Q正传》)句中选用的词语“都”、“同一瞬间”、“同时直起”、“同时退开”均显示出两个人物身份、地位以及性格、体力相似,只能打个平手;而“进三步”、“退三步”,更换主体,重复使用;“妈妈的,记着罢”与“记着罢,妈妈的”相同语意,更动顺序,都既给人以真实感,又避免直接单调的重复。这样的语言有助于显示文学作品艺术真实的魅力。

《竞选州长》写到“吐温先生”因竞选州长而遭到莫名其妙的诽谤和攻击时,词语的精妙搭配构成了强烈的讽刺艺术:“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包括各种肤色,带着各种穷形怪相”,“在一个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来,抱住我的腿,叫我爸爸”。私生子有“九个”之多,本已令人忍俊不禁,“各种肤色”也令人难以置信,竟然都是“刚学走路的小孩子”,又在“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岂不令人捧腹大笑?预谋者旨在“揭露”“我”是一个淫荡的色鬼,可是读者却立即可以品味出预谋者的利令智昏,荒乎其唐。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除了作者匠心独到之外,数量短语、动词性短语、介宾短语的选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因素。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