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 记念刘和珍君

编辑:qinh

2011-03-24

高一语文上册同步检测试题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阿(ē) 浸渍(zī) 长歌当哭(dànɡ)

B.绯红(fēi) 尸骸(hái) 面面相觑(qù)

C.干练(ɡān) 喋血(dié) 殒身不恤(yùn)

D.寥落(liáo) 菲薄(fěi) 从容不迫(cōnɡ)

解析:A项中“浸渍”的“渍”读“zì”;C项中“干练”的“干”读“ɡàn”,“殒身不恤”的“殒”读“yǔn”;D项中“从容不迫”的“从”读“cónɡ”。

答案: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踌躇 造化 和霭 依稀 B.淋漓 流言 编辑 惨淡

C.洗涤 喋血 诧异 廖落 D.屠戳 噩耗 黯然 羽翼

解析:A项中的“和霭”应为“和蔼”;C项中的“廖落”应为“寥落”;D项中的“屠戳”应为“屠戮”。

答案:B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攒射(集中) 殒身不恤(顾虑) B.赁屋授课(租借) 立仆(倒下)

C.桀骜(锋利) 谈资(资料) D.长歌当哭(当做) 深味(体会)

解析:C项中“骜”应解释为“不顺从”。

答案:C

4.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________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________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________如是之从容。

A.竟至 竟会 竟会 B.竟会 竟至 竟能

C.竟能 竟会 竟至 D.竟至 竟能 竟会

解析:“竟至”指竟然至于,竟然达到,程度比“竟会”重。“竟能”指竟然能够,出乎意料,暗含赞赏。

答案:B

5.理解文中有关成语的意义。

(1)长歌当哭:

答案:长歌当哭:用赋诗写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悲愤和不满。长歌,引吭高歌,引申为写诗和文章。当,当做。

(2)桀骜不驯:

答案:桀骜不驯:性情暴烈,倔强,不服管教。

(3)惊心动魄:

答案: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殒身不恤:

答案: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对下列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和“武功”是反语,这句话既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

B.“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用“煤的形成”作比喻,说明请愿不属于革命斗争的范畴,为此而牺牲没有意义,表明作者不赞成徒手请愿。)

C.“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把“我”失去战友的苦痛,把对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深深体味公之于世,以揭露敌人,控诉社会的黑暗。)

D.“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直接面对反对派统治下的血腥屠杀,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解析:B项,作者是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总结教训,并不是说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意义。

答案:B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五次提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对这种写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和珍的“微笑”“温和”反衬反动派杀害这样的青年的手段的野蛮和凶残,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的暴行。

B.刘和珍是个和蔼可亲的青年,反动派说这样的青年是个“暴徒”更显示了他们的阴险恶毒。

C.刘和珍“微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反复提起,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

D.鲁迅不赞成“徒手”的请愿,刘和珍的“微笑”更说明对反对派不能“温和”。

解析:D项,刘和珍的“微笑”不能说明对反对派温和还是不温和。

答案:D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选出表达效果较好的一项(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①一字一顿,强调刘和珍的请愿是欣然前往的,人物形象鲜明。③先说果,后说因,突出反动派杀害爱国青年的手段的野蛮和凶残,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的暴行。

答案:C

4.在文中,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

解析:涉及的第一类人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些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些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些是请愿的群众。第二类人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第三类人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明确了这三类人,再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参考答案:爱国青年、反动势力、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对爱国青年,作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他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他们的勇毅,告诫、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对反动势力,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对第三种人,作者表达了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5.如果从第三节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做纪念文章或做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6.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

解析: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第五节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参考答案: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的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概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