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最新高一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有答案):第Ⅰ卷

编辑:sx_yanxf

2016-05-26

精品学习网高中频道为大家编辑了高一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和小编一起加油努力吧。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馈(kuì)  广袤(mào)  令人目眩(xuán)

B.怪诞(yán) 畏葸(xǐ) 辽阔无垠(yín)

C.崭(zhǎn)新 搁(ɡē)置 撒手人寰(huán)

D.夙(shù)望 杜撰(zhuàn) 配合默契(qì)

【答案】 C(A.眩:xuàn;B.诞:dàn;D.夙:s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撕打  搏斗  难以捉摸

B.调剂  彗核  晕眩战栗

C.烷冰  珊瑚  闪铄不定

D.篷勃  斑斓  微不足道

【答案】 B(A.撕—厮;C.铄—烁;D.篷—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连日来,广东海陵岛国内外旅游人数激增,游客纷至沓来,意欲一睹“南海Ⅰ号”古沉船的神秘容貌。

B.新西兰这位所谓的专家就一个虚拟的话题来推测中国会派军队去保护侨民,纯属张冠李戴,这种揣测既没根据,也没道理。

C.即使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表示愿意出资,对于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保护热带雨林,这点资金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D.中国与美国都面临经济难关,但挑战却正好相反,两国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美国是急冻,危如累卵;中国则过热,如火焚身。

【答案】 B(A项,“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的意思。符合语境。B项,“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根据前后语境“虚拟……推测”、“揣测……没根据……”可知,不是弄错了对象或事实,而是无根据地揣测,宜改为“无稽之谈”。C项,“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符合语境。D项,“危如累卵”,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如同摞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倒下来的可能。符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B.日本《读卖新闻》记者问余新民,“在中国境内投毒的可能性极小”这种说法,可否理解为他认为这个案件是在日本国内发生的。

C.事故发生之后,当地政府马上成立了工作组,火速赶往现场;同时迅速调集人力物力,竭尽全力对事故进行救助。

D.新一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已经拉开帷幕,目前正面向全社会征集候选人,候选人将由社会知名人士及媒体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共同推选。

【答案】 B(A项,“90%以上”句存在歧义,①可以理解为“90%以上”只管“未得过麻疹的人”,②也可以理解为“90%以上”管到“疫苗的人”。C项,搭配不当。不能“对事故进行救助”。D.成分残缺,“新一届……评选……拉开帷幕”搭配不当,应在“评选”后加上“活动”一词。)

二、(9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彭国华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 “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话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

5.结合文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路径。

B.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传物”的范畴的作品,就是经典。

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答案】 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一种率性而为的、不负责的诠释和解读。)

6.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B.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泾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

C.读经典应强调“以经为史”,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

D.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答案】 A(B.两条路径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是彼此得兼;C.作者的观点是既要尊重经典本身,又要注重“借经以通理”,支持“返本开新”的宗旨。D.“路径也会越来越多”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