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编辑:

2015-04-0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戕竹记

欧阳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②。”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③。”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注:①渭川:《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②不作无益害有益:《尚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③君子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          坐:因为。

B.简历芟养,率须谨严              简:挑选。

C.亡公私谁何                      亡:灭亡。

D.上益笃俭                        益:更加。

解析:C项中“亡”通“无”,解释为“没有”。

答案:C

10.翻译下列句子。

(1)且戕且桴,不竭不止。

(2)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应注意关键的词语:(1)且、竭,(2)下、亡、由是、急、上。

参考答案:(1)一边砍伐,一边装船(运走),从不停止。(2)老百姓看不出一点惋惜的样子,因此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被官吏所逼迫。

11.填空。

(1)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___________,洛竹之利,___________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地展现洛竹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2)文章的第二段,先写___________的时间,再写戕竹的行为,最后写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答案:(1)盛  洛竹  (2)戕竹  结果

12.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由此生发了什么道理?找出原文句子作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参考答案: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13.文章的标题为“戕竹记”,但第一段却不写戕(砍伐)竹,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联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第一段写洛竹之盛、之经济价值、之栽种不易、之观赏作用,意在为下文的戕竹作铺垫和反衬。

深层探究

14.课文第三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发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陈述你的观点。

解析:“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概括得出。然后结合王安石的经历,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

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由此,同学们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变法的成败、教训等。

高考链接

(2010全国卷Ⅲ,9—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6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史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中第一句是后人的事,与丙吉无关。B项中第二句是掾史责备丙吉的话。C项中第一句也不是丙吉所为。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

解析:C项中说车夫主动探听敌虏入侵的情况是因为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是错误的。由文中“尝出”可见两件事时间上有间隔,两件事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答案:C

17.(2010福建卷,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注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桀:夏桀,暴君。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解析:此题考查断句与翻译。正确断句是翻译的前提,断句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性,特别是有明显标志的虚词。

参考答案:(1)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解析:句子翻译关键是落实重点词语,明确句式特点。(1)句字词障碍不大,比较容易翻译。(2)句重点落实“乡”“志”“桀”等词语的含义;“是富桀也”是判断句式。

参考答案: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一语文同步练习栏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