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想北平教案模板参考

编辑:

2016-09-17

读完这段文字,请我们同学想一想:作者对北平的爱表达了吗?他又是怎么表达出来呢?请你选择一处有感触地方进行评点。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间接表达方面去考虑。

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评点

学生评点1:作者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成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却奇特,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补充材料:在文艺界,老舍特爱母亲,是文坛的佳话。在老舍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俩相依为命。

学生评点2:在社会上,我们也会经常微笑或落泪,但有时也许只是逢场作戏,为了获得什么,表达什么,而独自微笑和流泪却不同,因为独自一人表现出的是“真”我,这才能将内心表达出来,这也表达了老舍对北平的爱最为真实。

学生评点3:文中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说明了“我”与北平已经融为一体,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学生评点4:讲起北平,我们可能就会想起“长城”,想起故宫,然而作者并没有想到这些,他想到了“什刹海的蜻蜓”和“玉泉山的塔影”,对于这么大的北平来讲,这些可谓是微不足道的,恰恰是这些细小的东西,代表着作者对北平的记忆得深刻,是对北平的深爱的体现。

小结:刚才同学从不同角度对本段进行评点,这其中有关键字词,重要细节,表现手法,文章情感,文章选材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真挚的情感。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是因为他写得很细致。

下面,请同学再次阅读文章,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与体验。我们可以从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文章选材、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评点,可以与编者进行对话,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也可以与老师进行对话;可以是肯定的,可以是质疑的。

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评点

学生评点1:最打动我的是作者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悠闲与自如。

学生评点2:我感受最深的作者写到的“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的柿子和黑枣”,是作者对北平太熟悉了,观察得太细致了,才能写出这么细微的东西来,也说明他对北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学生评点3:我体验比较深的是文章这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这一内容,这一段,作者将伦敦、罗马与北平进行对比,突出北平布局匀调的特点,特别是“呢”字的运用,可以看到作者的自豪的语气。

学生评点4:“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九塞沟再美,我们也没有想留下来的欲望,因为那里不是我故乡,只有我们回到家里,我们才能安下心来,这里可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啊!

学生评点5:来到一个新的学校以后,我也会经常想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就会想起妈妈为我做得菜,就会想起和家里人相处的日子,即使是那些吵架的场面,现在想起来也是温馨的。

学生评点6:没有生动语言,没有曲折的故事,有的只是平常生活的画面,有的只人细微的东西,然而在作者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是作者深深的情意。

总结并板书:刚才同学的评点得非常好,大处着眼,细处着笔,正因为作者对北平想得很“细”,让我们感受到写得很“真”,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对北平那真挚的爱,真可谓是细微之处见真情。也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写出我想念的北平,那为什么老舍如此想念北平呢?

附板书:

想    {↓ 细微之处见精神

老舍

(四)介绍背景

老舍如此的想念北平,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到北平呢?

PPT呈现: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五)结束语: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中却蕴含着作者最深最浓的真情,老舍笔下的北平是平凡的,然而又是亲切的,她像是一位母亲,又像是一位恋人,在乡愁作品的大海里,它以它的细致和真挚引发读者的共鸣,也赢得读者的青睐。

课后反思:

“评点”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的有效方式

正如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强调: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而且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艺术是开放的,随着不同读者参与对话,同一部文本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而评点,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的有效阅读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做法,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它又像是“对话栏目”,老师是个主持人,引导观众(学生)与嘉宾(文本)进行对话,是生命对话的过程。

要让学生运用“评点”方式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话题设计”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教学往往是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依靠“话题”来支撑的,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就要求设计的“话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对课文教学起主导作用、引领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与课堂教学中的一般的提问相比,设计的“话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阅读与思考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拉动整体阅读的问题。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话题”,每一个话题都能构建起课堂的一个教学板块,具有“一问抵多问”的效果。

例如在《想北平》这一课例中,我的设计话题是:①读完这段文字,请我们同学想一想:作者对北平的爱表达了吗?他又是怎么表达出来呢?请你选择一处有感触地方进行评点。②下面,请同学再次阅读文章,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与体验。这两个话题都具有概括性又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去讲,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讲,这样的课堂学生有话可说,可以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并且可以讲出“自己”东西来。

2、“生命对话”要能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

不容否认,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文本,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文本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了学生感性经验的参与,但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些文本涉及的文旨或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感性经验,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如《想北平》,很多教师觉得不好上,就是因为很多学生根本没有长期生活在外地的经验,哪里来的思乡之情 ?哪有什么痛苦可言?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调动感性的经验,深层次地解读文本的话,就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想北平》这一教学案例中,我是从“细微之处”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每个人对“细微之处”都有深刻的体会,这也让学生容易调动自己的感性经验,也就会变得容易理解其中情感;因为作者想得很细,表达的情感也就很“真”了,学生也就容易与文本作较为深入的对话。

3、与文本对话时要引导学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评点,主要在一个“点”上,即宏观考虑,细处下手,评点常在细微处感受和发现,评点的对象常在于语句,甚至个别词语,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内涵,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如所谓文眼,就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在评点时就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评点局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与文本进行生命对话。例如在《想北平》这一课例中,为突出作者对北平的“真情”,我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多方面进行思考,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字词、表现方法、文章情感、文章的选材等“细小”方面与文本进行对话。如学生分析“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的“呢”字作用,就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最好的证明。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想北平教案模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人教版)

高一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人教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