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4-08
“落霞”一句实为写景之经典名句。
探究1:“落霞”二句写景之妙趣。
“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这两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对仗工整贴切,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从文意上理解,秋水长天,水天一色,两相衬映,落霞流金,自上而下;孤鹜凌空,自下而上。
意境开阔高远,情致深婉飘逸,充满了喜悦、欢畅、旷达的意蕴和情调。
这是一幅大自然和谐、优美相融合的秋暮水墨画面,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可谓“千古绝唱”。
师述:王勃在下文更是以“四美具,二难并”,表达对滕王阁周遭美景、胜宴场面的赞美。
探究2:王勃所言“四美具”的内涵。
①学生齐读第1、2、3自然段。
②思考:王勃所言“四美具”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明确:“四美具”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分组讨论
【多媒体课件显示】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秋时节)
A、“良辰”的体现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喜逢假日)
“潦水尽”“寒潭清”(雨后傍晚)
一组美丽的意象:潭水、山峦、楼阁、
鹤凫、山原、落霞、孤鹜、秋水、
渔舟、雁阵……
B、“美景”的体现 一组鲜亮的色彩:清、紫、翠、丹
一组多样的动作:上出、下临、扑地、
弥津、齐飞、唱晚、惊寒
一串悦耳的音符:钟鸣、渔歌、雁声
C、“乐事”的体现 阎公设宴、躬逢胜饯
——师述:如此“良辰、美景、乐事”,岂能不“赏心”?那么,王勃的“赏心”之感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讨论后,明确)
D、“赏心”的体现 风光之美、宴饮之欢
探究3:品味一组写景的句子。
句一: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交流,明确要点):这两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可谓“写尽九月之景”。
句二: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交流,明确要点):这四句借不同视角,写出了上下浑成之美:上联写出了阁前仰望,群峰竞秀、耸入云霄之势;下联写出了阁前俯看,滕王阁凌空而起,“流丹”写出了倒影之美,“无地”写出了悬空之感。
句三:“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就冈峦之体势。”“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交流,明确要点):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写出了远近变化之美。“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登阁所见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闾阎扑地”四句则写远景。
句四: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交流,明确要点):“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尽现虚实相衬之美。
探究4:王勃之言“二难并”,何以见得?
——结合注释,并联系第一自然段思考
——提问交流,师作明确:①“二难”指贤主、嘉宾。
②“二难并”意指自己既遇阎公、宇文这样的“贤主”,又遇胜友高朋、孟学士(文)、王将军(武)等。
——师述:如此天赐良机,不知王勃等了多久,岂能错过?(欲知王勃在“滕王阁”这个舞台上还将会有怎样的表现?且看下节课分解!
三、课堂小结
文章前三段从滕王阁的背景(洪州的人文历史、地理位置)到滕王阁的风光,既写出了人文景观之美,又见王勃才华横溢,还体现出骈文重藻饰的特点。
四、课后作业
1、熟读前三段,并背诵。
2、自主学习后四段(抒怀篇)。
第三课时
课时重点:理解作者抒发的复杂情感,体会本文用典的意蕴。
一、导入本课时内容
1、检查对前三段的背诵情况
2、师作背诵点评并导入本课时内容:
一篇《滕王阁序》可谓是王勃大才的集中展示,其才大、志高、情深,在文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再现。
文章前三段的“风光篇”,可见其“大才”;那么,失意不得志的王勃又是怎样抒发他的“大志”呢?
二、合作学习第二部分(第4-7节)
——抒怀篇
(一)、研读第四自然节
1、学生齐读本节文句
2、指生译解本段文句
3、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
——交流明确并作要点板书:宴饮之乐—(过渡)—人生之悲
【多媒体课件显示】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心情好
爽籁发清风生,纤歌凝白云遏 氛围浓
宴饮之乐 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 品位高
四美具二难并,中天暇日 时机佳
承上
启下
宇宙无穷、盈虚有数 人生无常
人生之悲 望长安、目吴会,极深高远 报国无门
失路之人不见、他乡之客何年 怀才不遇
(二)、研读第五自然节
1、找一组同学齐读本段(师生互动,提出齐读中的不足)
2、再找一组同学串解本段文字(采用“接龙”的方法)
3、讨论:从“抒怀”的角度看,本段中王勃针对上文的“悲”,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交流
——师作明确并板书:表信念——不甘沉沦
【多媒体课件展示】
冯唐、李广 君子见机
列举先贤以自慰 贾谊、梁鸿 达人知命
表信念 不甘沉沦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追赶时间
直抒胸臆而自励 扶摇可接、桑榆非晚 超越空间
(三)、研读第六自然节
1、师述导学本节文字:王勃胸怀大志,不甘沉沦,要学“孟尝高洁”,不学“阮籍猖狂”。面对现实,面对阎公,面对这一帮“胜友”“高朋”,他大言“不坠青云之志”,意在何为?
2、师范读本节文句,请学生听读后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学生交流
——师作明确并板书要点:言志向——投笔从戎(报国)
【多媒体课件显示】
对比:微命书生—请缨投笔 志向大
言志向 用典:巧接芳邻—喜托龙门 机会好 报国
用典:自况相如、俞伯牙 才华高
3、学生诵读本节文字,加深理解。
(四)、研读第七自然节
1、学生齐读本节文字
2、结合注释,指导学生译解本节文字;并思考王勃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诉求?
——讨论交流
——师作明确并板书要点:诉心愿——渴盼提携
【多媒体课件显示】
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梓泽墟(一切都将过去)
诉心愿 (投名帖)
幸承恩、是所望—敢竭鄙怀、请洒潘江(期望群公提携)
(五)、梳理第二部分的情感发展脉络(板书要点)
宴饮之乐
(风光篇) 抒怀篇 不甘沉沦
人生之悲 投笔报国
渴盼提携
三、探究:本序与《滕王阁诗》的内在联系
1、多媒体展示王勃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序》与《诗》的内在联系。
3、师述:《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是同时创作的,《滕王阁诗》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指《滕王阁诗》。
①《序》与《诗》都写到了诗人的感慨:《序》中,先喜后悲,抒发了人生感慨;《诗》中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②《序》与《诗》所表达的感慨的丰富度不同:《序》细腻地抒写了王勃的人生之悲,既有报国无门的济世之悲,也有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悲,也有处境艰难的困顿之悲,还有盛宴难再的离别之悲;而《诗》所表达的人生感慨要单一些,主要是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③《序》与《诗》写景状物的细腻程度不同:《诗》限于诗,不能像序文那样,大开大合,纵横出没,既写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形势及其胜景,还写洪州的物产与文化以及滕王阁欢宴的盛况。
尽管《诗》在内容上不如《序》丰富,但这并不能小视《诗》,不能只知序而不知诗。《诗》本就是《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序》不能替代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只有参读附于诗前的序文才能更深地把握《诗》的内蕴;反过来,只有注重《诗》的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对《序》有个深刻的把握,才能对才华卓著的王勃有个全面的了解。
四、拓展:突破难点——本文多处用典
1、师述:《滕王阁序》作为王勃生命的绝唱,韵文的高标,而传颂千古。这篇序言立意积极、辞采华美、用典丰实,生动感人。用典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全文八百来字,用典多达四十二处。用典即用古人古事来委婉表情达意。
2、师生合作,探索本文用典处的意蕴
【多媒体课件显示】
含蓄蕴藉 精练典雅
——例说《滕王阁序》的用典艺术
…… …… ……
五、课时总结
1、本文的主旨情感:初唐文人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以及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王勃也不例外。但王勃更“伟岸”之处在于,面对人生困境,王勃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在滕王阁的秋水长空之间。
2、本文的写作特色:本文以记叙为线索,把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前半部分侧重抒情,以华丽的文笔,写壮美景色,神采飞扬;后半部分侧重抒情,以跌宕之笔,写悲壮情怀,反复曲折,真挚深切。全文辞采华美而清新流畅,多用典故而自然贴切,充分发挥了骈体文的长处。
六、作业巩固
1、熟读全文,完成指定背诵片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
3、比较阅读《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
附:相关链接
含蓄蕴藉 精练典雅
——例说《滕王阁序》的用典艺术
《滕王阁序》一文大量运用各类典故,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典故的运用手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连用等类型。
一、正用。指作者从典故的正面意义出发取用史实,以利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文中援引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在座的嘉宾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又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作者借典故含蓄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才气高旺,也流露出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是作者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再如“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作者以伯牙自比,传达出际遇阎都督的欣喜和被举荐的期盼。
二、反用。指作者从典故的反面意义出发取用史实,以利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句中“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典出《逍遥游》;“天柱”指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典出《山海经》。这里作者以广漠的宇宙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又如“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中“帝”指天帝,与“宣室” 相对称,都暗指当朝皇上。作者借助典故慨叹自己难以接近皇上建功立业,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铺垫。
三、明用。指作者对典故作出较为明显的改造与变换,以利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又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句,作者暗用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典故,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
四、暗用。也称为化用,指作者把典故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以利于表情达意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作者巧妙化用,或事或语,而典故中所蕴涵的却是他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字里行间作者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又如“请洒潘江,各倾陆海”句,作者借用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意,来形容在场宾客的奇异文采。其实,这也是对自己卓越才华的含蓄肯定和委婉言表。
五、连用。指作者为了加强思想感情的表达,在一句之中连续运用多个典故的一种用典方式。例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非常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而且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又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句中连用三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抱负,所以怀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模板:滕王阁序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二语文教学计划栏目。
相关链接
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