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5-12-09
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化学必修一硫和氮的氧化物说课稿,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下面,我将围绕本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一)第四章 第三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教材把这一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此外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进一步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最后综述酸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有关的预防措施。】
二 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
A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三氧化硫的性质,可逆反应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B了解SO2对空气的污染,酸雨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
2 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A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B 发挥学生主主体作用,做好探究实验
C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对二氧化硫大气的污染和人类的危害,引起学生对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B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 重点和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重点:二氧化硫的性质
难点:1二氧化硫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性质的多重性, 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可逆反应
四 教法和学法
教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本节课设计的知道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固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千与到陌生问题情境中。
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查阅资料,猜想性质,设计实验探究性质,最后应用知识,解决身边的化学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和身边事件联系起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根据学习目标,主要采取实验法和归纳总结法。
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本节结合这些知识来探讨二氧化硫的知识。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猜想法、自主探究法、归纳小结法、列表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形成一种学习技能。
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习题的联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五 课堂设计(教学过程)
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知道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的,认真的,科学的接受知识,本机可教学设计如下:
1 导入部分——创设情境,温故知新(复习相关知识,引入新课)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物质,所以在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了解二氧化硫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正面反面应用。课堂上组织同学交流讨论,并借助多媒体展示丰富、生动的图片,学生分析猜想在这些事件中可能体现了二氧化硫的什么性质。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二氧化硫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学习它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标签:高一化学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