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三历史说课稿

2016级高三历史说课稿范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编辑:sx_gaohm

2015-11-05

学史可以明事理,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三历史说课稿范文,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 说教材

1、 本课地位

本课属于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夏商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和秦朝至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汉至元又是该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我们知道,制度创新是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是这一时期我国封建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制度原因。学习本课对于全面准确把握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脉络有重大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度、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通过对古代中央集权发展及其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资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最突出的特点。这一制度虽然也有较大的缺陷,但在当时促进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同学们容易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对比,认为前者先进后者落后。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强调文明多样性的观点,这两种制度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后者更适合中国国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说教法

根据高一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但理性分析能力有限的特点,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教具:课本、地图册、粉板等。

三、 说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此,我制定的学法是课前预习加分组探究。我预先制作一个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然后,根据四个思考探究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四、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毛泽东《沁园春·雪》诗句导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五位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如果说秦始皇是开创者的话,那么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则是继承者。这个导入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点出从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时期。

【讲授新课】:

【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第一对矛盾。首先引导同学们归纳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西汉王国以及唐朝藩镇设置的初衷都是加强中央集权,但效果却适得其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汉初以及唐朝地方割据的原因以及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得出史论的方法,我设计了思考探究一:汉初王国以及唐朝藩镇为什么会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首先引导第一小组同学观察地图册第6页《两汉郡国交叉局部形势图》以及《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然后出示

材料一:参加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宣称“敝国(吴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

材料二:(藩镇)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节度使)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导第一组同学联系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大小(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该组学生能够想到关键在地方权力过大(政军财)。所以,北宋彻底解决地方威胁中央就从权力的三方面着手。北宋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但又导致了“三冗”问题。

元朝创造的行省制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又一次变革。有同学可能对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不解,或者他们会问元朝如果实行郡县制是否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为此,我设计了思考探究二:秦朝的郡县制是否适合元朝?

具体思路是,引导第二组学生对比观察课本第8页和第13页《秦朝疆域图》和《元朝行省图》,然后出示材料三:秦朝版图面积约340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到1800万;元朝版图面积约1372万平方公里,元初人口约7500万。面积约4倍,人口近5倍。秦朝一级政区郡的数量约四十个。

教学实践表面,第二组学生会想到若元朝实行郡县制,郡的数量会设置过多,显然容易加重中央政令负担。由此得出,行省制的好处在于既不加重中央政务负担,又能使中央政令逐级(行省-路-府-州-县)下达,从而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

【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君(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集中体现的第二对矛盾。关于本目内容,我首先引导学生归纳发展趋势,即君进相退。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古代削弱相权的两个途径,即分割事权(唐、宋);另起炉灶(汉)。三省六部制是一个重点内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征的作法是否合法?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程式,同时达到强化论从史出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材料四: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供职于门下省的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生甲:不合法。因为皇帝独尊臣下必须无条件服从君主。

生乙:合法。因为门下省主管封驳,可以对中书省的决策提出异议,甚至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师:按照三省的运行程式,魏征的作法是合法的。这反映出,虽然古代政治总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但是君权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学思之窗的例子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