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1-11
物理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的学科。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三物理学科说课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教材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参考系、坐标系等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后提出的,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运用。教材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明确运用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方法,然后将其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定义为速度。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也是学生对瞬时速度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来支持。
2、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是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对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了学生已有的认识,拓展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刘翔2004雅典夺冠”拉开学习的序幕。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自然地得出用比值法定义速度。讲述平均速度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圆形跑道上学生用不同的时间跑完一圈时,比较他们跑得快慢。引起学生对初中速度定义和高中速度定义的认知冲突,从而很好地区分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在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时,可以通过“百米赛跑”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变化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及结合教材中“说一说”先感性地认识瞬时速度,至于理性理解瞬时速度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加强。
教学目标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理解速度的定义,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②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③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基本现状的分析,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和实例的引导,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高中阶段的同学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基础,对学习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对知识的渴望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因此我确定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通过所学的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对知识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但他们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往往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要远远强于理性思维能力,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
①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教学过程
标签:高三物理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