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10-09
学生活动二:准备一些支架、单摆,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室的墙壁、黑板上做下列实验。
还可以让学生自已设计类似的方案,如:
让学生甲穿一双溜冰鞋或站在一辆平板车上,靠近黑板,手拿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从下
而上匀速移动画出一条线段,让另一学生乙沿黑板方向推
学生甲,学生甲仍象刚才那样用粉笔在黑板上由下而上匀
速移动。让其他学生观察粉笔的移动,将会看出它是斜向
右上方运动的。粉笔的运动可以看成同时参与了两个运
动:在黑板上竖直向上运动(由A到B)和水平向右运动(由A到D),粉笔实际发生的运动(由A到C)是这两
个运动合成的结果。
(二)实验讨论 让学生明确概念内涵
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对合运动与分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通过演示实验
进一步进行讨论。
1、教材P35页演示实验(可用来进一步说明第二种答案)
(1)、在长约80—100cm一端封闭的管中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由红蜡做成的小圆柱体R(要求它能在水中大致匀速上浮),将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紧。
(2)、将此管紧贴黑板竖直倒置,在蜡块就沿玻璃管上升,如果旁边放一个米尺,可以看到蜡块上升的速度大致不变,即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它由A移动到B所用的时间。
(3)、然后,将玻璃管重新倒置,在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到
它是斜向右上方移动的,经过相同的时间,它由A运动到C。
2、观看教学录像
由于课堂实验不太便于较为精确的分析,利用教学录像进行辅助分析效果更好。通过视
频资料可以清楚的看到,红蜡块同时参与了两个运动,在玻璃管中竖直向上的运动和随玻璃管水平向右的运动,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是这两个运动合成的结果,蜡块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两个分运动之间是不相干的,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数学分析 让学生总结规律结论
应当说教材上这一段内容是与旧教材不同的地方,新教材采用物理学中规范的方法,强调坐标、轨迹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位移、速度问题。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本节内容中学会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表达、去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一般方法。如蜡块的位置用坐标x=vxt, y=vyt表示出来后,采用数学方法处理后,得出y?vy
vxx,由表达示可见蜡块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
22同样,得出蜡块的位移和蜡块的速度分别为s?tvx?vy,
v?vx?vy。具体教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让
学生使用数学方法将前面的感受表达出来,通过解析法找到更
一般的规律。另外,在这段教材中没有明确的概括运动的合成
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我认为还是应当非常明确的总结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这一规律,并对我们对矢量的学习作
一小结。
(四)问题研究 让学生学会思考应用
1、除了教材上用的关于飞机的例子,一般传统的教法就是用轮船渡河的几个经典问题
来讨论。轮船渡河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与生活紧密接触的例子,但我认为这种情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我们熟悉的一个问题:在流水中丢失草帽,半小时后发现,回去寻找,问多长时间能找到。这种情景很多同学并不理解,也不容易得到同样是半个小时的答案。但是如果换成是在火车中甚至地面上,小学生都可以答出是半小时。火车、地面同样是运动的,为什么学生不会被困扰呢?因为这样的研究情景他们很熟悉。
因此,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采用另一种情景:蚂蚁过纸面的问题。设蚂蚁运动速
度为v1, 纸在桌上相对桌面以v2向右平移。
在第一节课,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
1、如果蚂蚁自己运动的速度方向垂直于桌边,则它相对于桌面的速度大小、方向如何?
2、蚂蚁想要到达对面位移最小,则速度的大小、方向应满足什么条件?
3、蚂蚁爬到纸的对面的各种情况中,最短时间是多少?
22
这三个问题还是属于较简单的问题,对于类似于“船速最小”
等相对复杂的问题留待后面学习中再去练习。
2、另外,本节的思考与讨论(如果物体在一个方向上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在与它
垂直的方向上的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合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前面所学的方法,用数学解析式分析: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也可以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竖
直方向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呢? 水平方向上每经过单位时间的位移相等,而竖直方向上每经过单位时间的位移都增大,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如图
中的A、B、C…点,用一条平滑的线连接A、B、C…点,
得到的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所以合运动的轨迹为一条曲
线。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讨论为学习下一节的平抛运动埋下
了“伏笔”。
Y 小结: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的高三上册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说课稿怎么写,大家仔细阅读了吗?加油哦!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三物理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