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4-08
语文,是一门科学,一门关乎国民的文化素质、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科学。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语文版语文高二下册诗三首说课稿模板,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汉魏晋时期,五言诗由开创、发展而趋于成熟,比四言诗容量更大,节奏更鲜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篇课文学习中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目标具体为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3)、情感意志: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难点:(1)、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表情达意时的表现手法。
(2)、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达到迁移拓展的目的。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和文学常识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体会课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本课为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准备面面俱到,围绕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我准备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重点,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标题、诗歌的作者及背景、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学会如何鉴赏诗歌,并迁移拓展到对其他两首诗歌的鉴赏上。
2、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学习本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感知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等。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学习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通过圈点批注,可以迅速把握重点并理解诗意;通过合作探究,能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3、教学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
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那句经典幽默台词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人这一生可短暂了,跟睡觉一样地,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的确,人生是短暂的,但短短的一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为我们所留恋,比如说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诗三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些情感体悟呢?
(设计理念: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
(二)、文学常识及作者
这是老师讲授和课件显示部分。先让学生对汉末五言诗、歌行体、田园诗以及各自的作者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助于帮助他们把握诗歌情感和手法,进而在诗歌的鉴赏学习中得以深化。
1、《古诗十九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2、曹操与《短歌行》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皎月当空,曹操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陶渊明及田园诗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诗歌描绘了恬静的农村景色,讴歌了自由的躬耕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不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他的艺术风格自然、朴素而形象鲜明,抒情与写景自然结合。其深远的影响是在唐代以后。。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诗三首》
引导学生自读是这节课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充分阅读课文,才能真正体验诗歌的内容。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品味是最好的自学方式。这一部分可安排以下具体环节:
①学生自读。
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他阅读的节奏也不会相同,理解的程度更是不一样。因此,我认为阅读应充分学生的个性发展。
②教师范读或背诵课文。
教师的范读,能够用自己的情感带动并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情感中真正走进课文。
标签:高二语文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