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二语文说课稿

语文版语文高二下册诗三首说课稿模板参考

编辑:

2016-04-08

③学生齐读课文。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画面,配放音乐,为学生的阅读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在诵读中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互问诗中相应的生字生词和重要的文言文知识,作出圈点批注,鼓励学生的课堂交流。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仔细品读,把握《归园田居》情感

1、解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给我们提示许多信息,比如说时间、地点、事件、情感等等或明示或暗示都在题目中有所显现,所以在诗歌鉴赏的时候,关注诗题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由前面的文学常识和作者介绍中,学生很容易了解到陶诗主要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在了解了诗歌基本感情的基础上去阅读并鉴赏诗歌,往往会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关注诗歌内容,强化信息,解决疑难

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4、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意境之美,感受诗人情感。

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5、关注语言及表现手法

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以及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所以引导学生归纳,用准鉴赏术语并说清表达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至关重要。不过学生在前面的内容把握以及意境品味中对这些已有了初步认知,现在只是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罢了。

提问:本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情感呢?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探讨,老师适当点拨)

明确:(1)、用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2)、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描写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宁静安谧的田园生活情景,同时也是陶渊明内心追求恬静闲适生活情趣的物化,情景浑然一体。

(3)、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4)、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五)、合作探究,迁移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古语也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了一篇诗歌的相关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关键是要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从鉴赏诗歌的各个步骤对诗歌进行了全面的赏析,下面就应该让他们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步骤去鉴赏另外两首诗歌了。

1、提问:《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怎样的一些艺术手法呢?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拓展探究:“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是孙皓辉《大秦帝国》中对那些宁负重屈己而不荒政误民,宁做牺牲而不乱政误国,堪称大德之最高风范,忠节之千古楷模的臣子的赞誉,如商鞅、文种、吴起等,孔子也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合陶渊明的退隐田园,你怎么看待不同人的不同做法呢?

(此问旨在让学生各抒己见,不以一人一事论是非,而是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因本课为多媒体设计,应为学生赏析诗歌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诗歌赏析若加之以相应的媒体介入,会使学生完全融入诗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其鉴赏水平。诸如以图片、背景音乐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相呼应,自然会达到一种最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接受。我觉得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兴趣调控,使之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是课堂妙趣横生,因此,多媒体设计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板书设计:(见课件)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语文版语文高二下册诗三首说课稿模板,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二下学期语文劝学说课稿格式

高二下册语文师说说课稿怎么写范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