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4-15
所有学科都要靠语文为基础。精品小编准备了故都的秋说课稿格式,希望你喜欢。
一、说课内容
本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为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本文对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习惯起着指引性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8月创作于北平的一篇散文。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态”的描绘中,寄寓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郁达夫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知识分子,且不说他的人生经历与命运多舛的旧式文人有多少相似之处,就精神气质而言,他也是深得传统文人的遗传。他不远千里,从青岛赶往北平,只为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其状物写景之细腻,可以与古典山水游记相媲美。《故都的秋》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版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用八个字概括:名士风流,悲秋情结。
三、大纲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对艺术形象的文本价值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理解。本课旨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中获取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理性知识,再以理性知识指导阅读与鉴赏。
四、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散文属抒情文学,重在表情言志,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大部分学生通过高一年级的一些散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作品)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诸如的“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一些特点,但散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对故都的赞美之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六、突破重、难点的途径及方法
为完成教学任务,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层次,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赏析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将教学重、难点分散在两课时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贯穿“反复诵读——阅读和欣赏——鉴赏与评价——综合与运用”这一教学思路。
1、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艺术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或散文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伤感甚至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但要引导学生明了,郁达夫的这种审美倾向本质上不是厌弃人生,而是热爱人生,消沉只是他的表象,追求才是实质。(课前印发相关资料)
(2)强化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特级教师韩军倡导的“人性、真实、自由、多元”的“新语文教育”的“三原则”中之一提到“吟诵与讨究相结合”原则,督促学生在吟诵的时候,亲身地体会,将内容与理法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3)重点分析一些语段。紧紧扣住“言语”,进行“讨究”、“鉴赏”、“体悟”。通过字、词句、段的斟酌、推敲、鉴赏,回归语文教育的“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
(4)揣摩精警语句,感受人文精神。
2、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及学法设计:
(1)查阅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理清思路,把握整体内容,讨论课文有关段落和难点。
教师活动及教法设计:
(1)布置学生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分析、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和感情。
(3)结合作家作品等写作背景,点拨学生解决疑难。
(4)出示思考题调动学生思维。
(5)展示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寻找有关“秋”的诗、辞、赋,并按情感的不同分类归纳。
教学内容: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本文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语设计
1、用一句话说说“秋”是什么?(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教师导语: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寓之以情。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秋也显示不同的姿、声、色、味来。郁达夫先生却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
1、反复诵读(范读——美读——赏读)
旨在于回归语文教育在“诵读中求体悟”的传统。
2、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问题: (1)你认为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对故都之秋的什么情感?
(2)赏读“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全
文定下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3)“江南的秋”有何特色?写江南之秋的目的是什么?
(三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思考、讨论,把握散文的情感基调,即抓住“神”,并初步让学生了解本文结构上首尾呼应的特点)。
标签:高二语文说课稿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