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2-12-17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公务员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陕西公务员考试热点:警惕城市利益绑架异地高考”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异地教育公平资源近来,随着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的表态——“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指日可待,和近30名专家学者的上书——为“异地高考”松绑,废除分省命题制建立统一考试制度,“异地高考”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话题。
异地高考带来社会公正?
这一次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第一,“异地高考”带来教育公平。支持“异地高考”者认为,此举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公平,赋予外来务工者子女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向上流动的机会。第二,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流入,势必分享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升学竞争越发激烈。第三,是对“异地高考”的各种批评。比如,推行过慢,试点不是人们所期待的北京、上海,以及已经出台的应考标准太过苛严等等。
在这里,无论是教育公平的主张,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利益冲突,还是对它的批评,都共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有怎样的矛盾冲突,也不管改革如何进行,“异地高考”都是让外来务工者家庭受益的政策。他们将分享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多的进入城市的机会;而这一分享和获得,正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问题在于,这个前提是否成立?“异地高考”政策的最大受惠者,果真是庞大的外来务工者群体吗?社会公正也就此得到实现吗?在对这些问题不假思索地点头之前,有必要先来看看今天中国城市的基本状况。
首先,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正面临着自身的人口问题。一方面是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则是城市出生率的日益走低。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上海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47.76万人,这意味着每三名劳动力就要供养一名老人。而如果若按照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来计算,那么这一比例将是每八名劳动者供养一名老人。显然,正是外来务工者中极高的青壮年比例缓解了城市在劳动力供给上的困境。而随着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已经成为一座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次,是城市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扩充既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于是,市区政府对重点中学或示范性学校的资金投入,往往以“亿”为单位,是对普通学校投入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就此而言,教育资源在城市内部的分配,也是高度的不均衡。当城市的家长们总是从幼儿园开始各寻门路、购买学区房时,也就意味着,从来就没有铁板一块的城市居民的教育资源或升学利益可言。将城市居民和外来务工者的教育利益笼统地对立起来,始终是一个幻象。制造或纠结于此种幻象,非但不利于澄清教育中的社会公正问题,更是起到了混淆视听、转移矛盾的最佳效果。
最后,与上述两点相关联,早在“十一五”规划时期,城市就已经将教育产业确定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仍以上海为例,在其发布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战略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教育系统要接收外地生源、扩大招收外地学生的比例,鼓励外地青少年来沪就读,以拉动整个教育消费。而在此时开放“异地高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的是大实话。正是过去的十年间,城市所实行的各种借读、就读政策,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把“异地高考”的问题逼到了眼前。
“异地高考”不过是城市利益下的“蛋”。制定这一政策的目的,并不在于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公平和向上流动,而是维护城市自身的正常运作。显然,较之于外乡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城市更加需要一个庞大且有力的外来务工群体,是他们构成了城市的补给,保证了城市的运转。与其说是这些外来者分享了城市的既有利益,不如说正是他们源源不断的加入,城市的利益才能获得保证。而一旦离开了这一群体,城市这部机器就会运转不灵,危机重重。如果说“异地高考”真的带来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过去是外乡人及其子女只能扛个包来城市找工作,而现在途径增加了,升学将成为流入城市的另一条艰难通道。而这样的流入,自然也就和教育平等毫无关联。它不过是城市为自身所度身定做的一套新的准入机制。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从外来务工者子弟中筛选出那些最聪明也最有能力者,加入城市,形成对城市的高度认同感,为它所依循的那个逻辑添砖加瓦。
警惕公共政策被城市利益绑架
标签:陕西公务员考试公告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