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10-29
五、细节判断
细节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片段细节信息的理解、分析、推理能力,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细节信息的各个方面,难度比较大。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通常为“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推出”,“下面哪项不能推出”等。
要在短时间内把握文段的细节,推断出准确的信息,必须要攻破这类题的陷阱。对于细节判断题来说,命题人通常会设置一下陷阱:
(1)偷换概念:通过改变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的主客体、动作状态等,使文段中原概念的具体内涵发生改变,考生如不能识别,便会造成误选,从而失分。
(2)混淆时间:命题人通过加入或去掉一些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如“已”、“已经”、“将”、“要”、“了”等使文段中的时间概念不知不觉发生改变。
(3)以偏概全: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4)偷换数量: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通过变更或替换原文中的表示数量的词语的方式,从而扩大或者缩小数量,改变表达的意思。
(5)逻辑错误:主要指命题人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比如连续的句子中一般存在前因后果、条件与结果,或者二者并举的逻辑关系,选项中常将这些关系进行微妙的转变,使语段原有逻辑被打破,考生往往难以察觉。
【例1】(2004·中央)严密的逻辑论证,历史上有一个确实的来历:公开辩论。古典时代的雅典人好辩,还有一套民主选举办法,雄辩术风行,甚至还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两人争辩一件事,可以有彩金,谁辩胜就得彩金。辩证法的原意本是辩论,一方说话有漏洞,对方力图辩驳,怕输,就要严密。逻辑学显然也是从这来的。
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
A.雄辩术曾经在古典时代的雅典风行
B.辩证法不仅仅是为了在和别人的论辩中取得胜利
C.为一件事争论不休在古典时代的雅典可能是很奇怪的
D.逻辑学的产生可能和古典时代的雅典人好辩有关
【解析】C项的错误在于把文段中“奇怪”一词的含义替换了,文段的“奇怪”是指两人争辩获胜方竟然可获得彩金;选项中的“奇怪”则是指争论不休,与原文的意思完全相悖。故选C。
六、词句理解
词句理解包括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理解。词语理解考查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对文章、主旨等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词语理解主要考查:(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代词在具体语境中指代的内容;(3)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句子理解是指对下列“重要句子”的理解:可以表明文段主旨或者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以及文段的中心句、过渡句。
这种题型的提问方式通常为:“对文中**寓意理解最正确的是”,“文段中加点的**是指代”,“对文中**理解有误的是”,“**的含义是”等。
1.词语理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应把握以下几点:
(1)浏览文段、把握主旨是解题的前提
(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对于文段中词语的理解,考生应该不仅理解词语的原意,更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这就要求考生不要把某个词语孤立起来理解,而要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甚至放到文段中去理解,即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结合文体特点、修辞方法来理解词语
(4)代词理解的“就近原则”
对文段中代词的理解,要依据上文,由近及远来分析。因为一般来说,代词的位置往往出现在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之后,所以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句(文)中,我们应当采用逆推法或顺腿法,由近及远地查找。然后将所找出的内容带入原文,检验是否合适。
【例1】(2005·中央一类)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而是整个教材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基本功训练的凭借”。
“基本功训练的凭借”是( )。
A.收入语文教材中的各类作品 B.那些保持原来意义、独立存在的作品
C.整个教材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D.那些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
【解析】显然,这道题目其实是对句子主语的考查,题目要求寻找的是宾语“基本功训练的凭借”一词在题干中的主语。通过划分句子成分并压缩语句,可以得知:“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是“基本功训练的凭借”。故选A。
【误区提示】B、C、D三项都只是题干中的宾语,不能用来说明同时宾语的“基本功训练的凭借”一词,提干的真正主语是“选进语文教材的各类作品”,因此选A。
【例2】(2008·福建)中国大学校园的文化风景,正在现代化的名义下得到整容。新建筑层出不穷,而旧建筑也在被不断刷新。从北大、清华到复旦和交大,及广州、上海等地的远郊大学城,校园硬件设施的增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但此举对提升学校质量和国际排名,似乎没有实质性的推进,相反,它成为一件华丽的文化假领,阻止了大学行政官员的自我反省。
文段中加点的“它”是指代( )。
A.中国大学校园的文化风景,正在现代化的名义下得到整容
B. 新建筑层出不穷,而旧建筑也在被不断刷新
C. 从北大、清华到复旦和交大,及广州、上海等地的远郊大学城
D. 校园硬件设施的增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解析】本题是对代词的考查。依据“就近原则”,“它”最后一句话的主旨,应从前文去找“它”所指代的内容。根据句意可知“它”与前文“此举”指代的是同一内容,“此举”指代的是承接上一句“校园硬件设施的增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故本题选D。
2.句子理解
(1)考虑句子在文段中的位置
如果句子在文段中起领起作用,就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如果在文段中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上文中去分析;如果起过渡作用,就要求从上下文中去分析。
(2)运用“前后勾联、表里参验”的方法
所谓“前后勾联”,是指根据文段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段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
所谓“表里参验”,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前后勾联、表里参验”强调的是,根据构成文段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推衍的特点,来实现对文意的理解。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
【例1】(2006·福建)交流的匿名性似乎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征。曾几何时,彼得·斯坦纳绘制的一幅漫画在网民中几乎无人不晓,这幅1993年等于《纽约客》杂志的漫画所取的那个诙谐的标题“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被网民们当做不言自明之公理加以信奉。
对文中的“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理解有误的是( )。
A.这是对网民是否具有人性的强烈质疑
B.这正是因匿名性而产生的一种现状
C.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
D.网民们大多数都认可互联网中交流的匿名性
【解析】本题可运用“前后勾联”的方法解答,即可通过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题。文段开篇说匿名性是互联网交流的特征;接下来讲网民把“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奉为公理,来论证匿名在互联网世界普遍存在。整个文段都在讲网络交流的匿名性问题,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没有透露作者任何思想倾向,故A项错误,选A。
七、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2007年新出现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对上下文语意连贯性的把握,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具有较高要求。
衔接与连贯主要考查三种题型:(1)语句填空题。在文段中间或者结尾处留意空白处,要求从选项中选出合适的一项填入空白处。(2)语句排序题。给出一个打乱顺序的句群,从选项中选出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3)内容延展题。给出一段话,然后以如下形式提问:“作者接下来可能介绍的是”,“该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谈的是”,等等。
解答语句衔接连贯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叙述的一致性
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会遭到破坏,语句也就不连贯。
(2)看语气语脉,考虑语意的粘连性
语言运用的连贯问题,实际上是语气相承、语流畅通的问题。大凡表达效果好的句子、句群,不仅上下文衔接连贯,逻辑关系严密,而且读起来也不会感到佶屈聱牙。因此语气语流的相承、音节的和谐也是语言连贯的一个重要方面。
(3)看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一组在统一话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它们各自的内部语法结构往往有组合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备选句中,结构上与前后句结构相同的句子,往往是能保持连贯的句子。
(4)看词语照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
语脉的前后相承,必定有显性或隐性的词语与之相应,前面或后面出现了某一词语,再寻找相对应的词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
(5)看逻辑顺序,考虑思维的走向性
【例1】(2008·安徽)一位哲人这样解释乐观与悲观:譬如面对着桌子上的半杯水,乐观主义者说这个杯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主义者说这个杯子的一半是空的。显然, ,
使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失去信心和追求。一旦遇到困难,我们黯淡的心情也能够很快豁然开朗,从种种苦恼中自我解脱。
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是( )。
A.观察事物时善于选择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B.人与人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C.乐观主义比悲观主义更有利于人类进步
D.这两种理解有其合理性也有一些片面性
【解析】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中的填空题。本题可从语脉的相承性即语意的连贯衔接考虑。“显然”后面的内容“不会失去信心和追求”、“豁然开朗”、“从种种苦恼中自我解脱”等都倾向于乐观主义,因此,B、D排除;C选项与空格后动词“使”不能衔接,故选A。
【例2】(2008·中央)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
A. ③⑥⑤②④① B. ⑤①⑥③②④
C. ①⑥③⑤②④ D. ②④⑥③⑤①
【解析】这是一道语句排序题。首先,从关联词来分析句群:由句④的关联词“甚至”可以知道句④之前应是一个语气比较弱的句子,结合句意可知句②应在句④之前。然后,从行文来分析句群:句⑥出现了“比方说”这样的字眼,很明显是在举例子,前边必定要有观点。⑥举例说明的是自己尽力回忆从前写作的心境,但是非常困难,不能完全准确再现。我们发现,这正好是对④的观点例证。③则是推己及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提出作者的回顾和创作谈是值得怀疑的。接下来,用⑤这样众所周知的哲理来佐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①。回过头再看一下,这一结论是对“心理活动”和“创作活动”二者的结论,而句②④说的是心理活动、③⑥说的是创作活动,而从句①中,先说“心理活动”,后说“创作活动”,可知作者先谈心理活动②④,后谈创作活动⑥③。因此正确答案为D。
更多内容请进入:
标签:行政综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