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angxl
2013-11-08
【摘要】环境法论文:谈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怎么写呢,请看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关键词: 生态问题;资源枯竭;法律机制
内容提要: 较之其他类型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的超强度开采和资源型工业为主的产业模式,给本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损害。构建合理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对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建设生态文明”; 2008年3月17日,国务院公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9年3月,再次公布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越来越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走进公众视野,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严峻生态危机、经济衰退、社会问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发展,最根本的一环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改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内涵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生态与环境的持续恶化。为遏制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破坏,激励环境保护行为、惩罚破坏行为,“生态补偿”应运而生,成为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纽带。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补偿,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从事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行为时对生态环境自身的补偿;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对受损人们的补偿(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生态补偿的含义);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生态风险的补偿(包括对环境的风险和对人的风险,这种补偿针对的是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保护治理生态环境的补偿,包括对因保护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丧失的补偿。①但生态补偿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立法落后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践,对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内容、方式和标准规定不明确,一些亟需生态补偿的环境领域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严重空白。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基本原则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必须首先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贯穿于生态补偿的全过程指导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实施。除遵循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外,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原则。生态效益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资源型城市由兴而衰的历史过程充分证明:合理利用资源、重视生态建设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取得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补偿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原则,打破生态危机、经济衰退、社会问题互相钳制的恶性循环,用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生态效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发展。
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原则。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府补偿是指各级人民政府通过非市场途径对生态环境体系进行补偿,如直接给予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政补贴等。政府补偿能够给予资源枯竭型城市强有力的经济、技术和政策保障,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强生态补偿、提高环境质量的“强心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市场补偿是指市场交易主体在政府指定的各类生态环境标准、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利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行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总称。市场参与能够调动经济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效调和政府补偿的刚性,实现补偿的高效性。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机制设计
在我国城市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殊性,对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具体作出如下设计:
补偿主体多元化。补偿主体主要是指谁来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主要责任。目前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均未对生态补偿的主体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中,笔者认为补偿主体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政府发挥生态补偿的主导作用,能够干预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的分配,发挥调剂余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的功能,是解决公共产品机制的重要手段。同时环境问题具有社会性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性,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补偿和恢复生态破坏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因此政府应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补偿中起到主导作用,依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制定合理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规划,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环境污染者、生态破坏者和因环境改善而受益者的生态补偿权利义务,规范生态补偿的形式与标准。
二是环境污染者、生态破坏者和环境改善的受益者。环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共同财富,所有人都有平等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同样保护环境也应该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的经验表明,要保护因紧急利益而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最终的决定权并非在政府,而是取决于该经济利益价值链上生产、加工、分销和消费链上的各主体,尤其需要那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加工、分销、贸易和中介企业的支持。因此具体到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补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污染者、生态破坏者以及环境改善的受益者理应成为生态补偿的主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
补偿标准科学化。国内外学术界对补偿标准的争议很大,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认为生态补偿的标准应当按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来定价,二是基于生态产权主体环境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或恢复成本)补偿。从实际操作性来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没有公认的评估方法,要准确计算出一个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难度较大。笔者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标准宜采用机会成本法,应考虑两项指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损失程度、建立于生产生态服务功能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所需的相关成本。具体应首先根据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所导致的收益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根据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同地区具体的资源环境条件等制定出有差别的补偿标准。其次考虑生态型产业结构的特殊性,结合本地区人力、智力、财力特点,计算建立于生产生态服务功能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所需的相关成本,从而实现生态补偿公平价值的目标。
标签:环境法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