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研究论文

探析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策略

编辑:

2014-10-17

三、中小企业信贷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天然处于劣势地位中小企业整体存活能力低。在美国,68%的中小企业寿命小于5年,活6-8年的占19%,只有13%的企业存活超过10年。在日本,68.2%的中小企业在几年内自生自灭,183%能活10年,8.5%能活20年,仅5%能活30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更短,据观察,5年淘汰率近70%,约30%左右的中小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仅有三成左右具有成长潜能,七成左右发展能力很弱。

整体上,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总体单一、老化严重、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并且不注意自有品牌的培育9.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生产设备陈旧、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比较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大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及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远低于大型企业(表3)。

中小企业技术与产品开发投入与大型企业相比也明显不足,无论是筹集的技术开发费用,还是技术引进支出或技术改造支出,中小企业都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年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仅1%左右,四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基本没有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投入,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最新产品为五年前开发的产品。中小企业品牌培育投入也非常少。国家统计局2011年在浙江和广东所调查的18家企业,没有一家为产品宣传投入过广告,几乎都没有叫得出名的品牌;外向型生产企业更是贴标生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有一家制药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中心,而且该企业的产品开发也主要依赖于外部力量。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各家银行贷后风险监测,均主要采用的是现场检查方式,非现场检测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而且风险监测考察的也只是单笔授信的风险,未考虑贷款组合风险的变化。如民生银行贷后风险监测主要依靠信贷员每月回访制度、分支行季度联合检查制度。有效执行这种制度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下能够防范单笔授信的信用风险,但却不能让银行准确把握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同时这种风险检测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信贷人员地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人力成本。信用评级、授信决策与贷后风险监测三者严重脱节,没有将信用评级结果与授信条件有机联结的程序,没有根据单笔授信贷后风险监测结果定期更新信用评级模型参数的程序,也没有相应的根据组合风险水平调整授信政策的程序。

对于中小企业信贷,我国商业银行更是缺少专门的贷款策略和风险管理技术,大多沿用对大型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贷款策略,无论从风险管理还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这样的管理方式都不是有效的。

(三)金融配套体系不完善

外部信用环境不理想。外部企业信用评级在刚刚起步,银行还不能够依赖外部评级公司提供的评级结果对贷款申请进行准确的风险判断。一方面,当前我国企业信用评级本身也缺乏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系统,基本上用的也是大企业信用评级系统,所作的修正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尚未建立涵盖广泛的共享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外部评级机构同样难以获得受评人的详细信息,相关市场发育不全也使得评级机构为争夺市场难以做到真正的中立、公正、准确。

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行业在我国是个新兴行业,目前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会计制度、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均是空白。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信息的不确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使得担保行业整体面临制度性的亏损,并在客观上形成新的风险因素。

(四)政府不当干预致使信贷市场倾斜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在成熟过渡阶段,进一步说还没有完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在当前不成熟、不规范的状态下,难免会存在微观替代宏观、干预替代服务的问题。如部分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性政府部门过分干预银行、企业内部经营决策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项目协调会成为“点贷”会议,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龙头工程在市场的检验与洗礼之下变成了 “垃圾”工程,是行政干预而不是企业、银行自身的利益冲动,结果拖垮了企业,拖累了银行。而追求GDP最大化的地方官员们自然会更加重视大项目、大企业、大工程,对分散而且小额的中小企业信贷不会产生兴趣。因此会进一步加剧资金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

四、推进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信贷倾斜的策略与建议(一)改革信贷体制,引入中小金融机构

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更有意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既因为中小企业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更因为他们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拥有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这就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缺少规范信息披露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模糊信息,即“软信息”.这种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因而对于内部结构复杂的大银行来说,其传递成本过高,而如果把决策权配置给地方分支机构,又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上比大银行具有成本优势。

另外,“共同监督”假说认为,对于合作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即便他们不能真正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对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彼此会相互监督。一般来说,这种监督要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加有效。

与之相对,大型金融机构一般不拥有这种信息优势。这是因为,即使它在地方上设有分支机构,其经理人员也会经常调换,使得其对地方企业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差;即使这些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能够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们也很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经营透明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信息不具有“公开性”.比如,你会相信我从上市公司财务公告中引用的数据,却未必会相信我从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中引用的数据,更难相信我在中小企业直接看到的情况。中小企业经营信息的这种非“公开性”使得在贷款出现问题时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很难向其上级解释。由于资金庞大,大型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就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很难解决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大型金融机构倾向于较少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中小企业贷款难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很大关系。一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不符合贷款条件。二是很多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蓄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不良贷款率较高。三是组织结构过于分散,担保抵押机制不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操作成本高,风险大,仅靠商业银行是不够的。建立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能够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陷,回避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困境,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成本真正达于一致,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还可以降低对中小企业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边际信息成本,使银行的信贷支持向企业的边际生产力回归。这样在信贷市场上,整个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得以降低,信贷配给均衡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金融支持的数量上向总体福利均衡收敛。

(三)提高贷款技术

为了有效缓解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开发出基于不同种类信息的多种贷款技术。

1.财务报表型贷款。

该类贷款的发放决策和贷款条件主要基于贷款申请者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主要适用于信息透明度高的大企业和一些有较长历史的中型企业,一般的中小企业大多难以满足这类贷款所需的信息条件。

2.抵押担保型贷款,又称资产保证型贷款。这类贷款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借款者所能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而非其财务信息。即抵押和担保成为信用分析的某种替代机制。资产保证型贷款有很强的事后监控机能,可以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被广泛应用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它的主要缺点是交易成本过高,手续繁琐,而且无法满足抵押和担保要求的中小企业将被拒之于银行门外。

3.关系型贷款。从银行的角度将大企业由规范财务报表体系披露的易于量化和传递的信息称作“硬信息”,而将那些缺少规范信息披露的中小企业的模糊信息称作“软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型融资假说”.该假说认为,企业固定地与少数银行打交道,银行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可以获得贷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状况,达到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进行甄别并减少道德风险的目的。

关系型贷款下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作出。这些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的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得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的信息。

关系型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银行打交道。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在美国,关系型贷款通常是以银行信贷额度的方式发放的。

(四)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引入中小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宏观制度保障,但有效发挥中小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能的作用还需要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系统。较之于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引入了中小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就能够完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仍旧存在巨大的信贷信用风险。为防范和控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就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事先的信用评价,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可以剔出信用程度地的企业,一次降低自身面临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差别定价,以补偿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信贷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形成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原因,重点探讨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影响。我国实践中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企业自身原因、金融机构的风险回避原因、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原因等。

针对以上分析得出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题的策略。从金融机构应提高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并采用先进的贷款技术来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同时指出关系型信贷是中小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适用的一种融资手段。

本文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策略,希望供您参考。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