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研究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念与方法

编辑:sx_chenl

2016-09-22

本文讲述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念与方法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 要] 作为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 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内涵极为丰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经济的角度,

探讨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经济学基础、发展新理念和关于发展的方法论等问题,以便在经济领域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理念;关系;方法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经济学基础

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历史一定时期对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社会实践科学认识的结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不例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必须拥有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来,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和危机,加剧了人们对发展问题的关注。二战以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好历史时期。然而,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极为关注由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后果,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迫切发展的任务,而把经济增长等同为发展所产生的弊端和严重后果又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所有这些问题,都促使人们对发展问题予以深刻的关注。

世界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人类社会经过无数惨痛教训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单纯就经济抓经济的观念已经落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有一席之地。必须善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和文化的支撑作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被时代所淘汰;以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和清洁生产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趋势。发展必须拥有科学的发展观,正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活力显着增强。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一句话,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2006年我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们人均占有的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占有的淡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们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0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的河段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的代价很大。解决这些矛盾,迫切要求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从发展的需要看,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的目标。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是关系到我们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系统回答发展的主体、出发点、目标、方式、重点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源于改革开放的实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但认识发展规律不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实践,用于统领发展全局。

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新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执政党的规律认识的深化。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战略。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它要求把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它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它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内容,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布局更加完整。

2.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上讲,处于先导地位的经济理念是实现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字之差,却反映出发展方式的内容与意义的深刻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排斥了片面的增长方式,更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一是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这就是说,要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内容,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现实的基础与支撑点。二是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④这“三大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指的是以尽可能多的人为主体,在尽可能多的方面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这就要求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历史既是一部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史。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经济增长本身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目标,它必然是体现并服务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当社会主体(一个社会、政党、阶级、团体、个人等)形成了或掌握了一定的发展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有关的社会发展现象,处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自觉推动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从而发展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发展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标准和评价尺度,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从发展观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看,存在着两种发展观:一种是以物为中心,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这是经典的、传统的或旧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主要是指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它具有物本性、片面性、短视性、极端功利性等的特点。另一种是以人为中心,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这是科学的、先进的或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强调发展的辩证法,认为不能仅仅把经济、物质、生产力归结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要讲自然、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