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angxl
2013-11-18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高职业教育论文:水利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水利高职校训 一体学训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对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及实施成效,从而为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水利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发展,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关系民生的水利行业,因此更加肩负着培养水利人才的重任。水利行业新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水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我国其他类型高职院校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科学性不够。水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与水利行业的紧密对接,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预测和专家论证,新增专业难以与水利行业发展相适应,已设置的专业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目前,水利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已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全国水利行业61.9万名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61%;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工人31.4万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特有工种技术工人总数的1.15%。
2.课程建设因循守旧。水利高职特定的育人功能是为水利行业服务,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水利行业的用人标准应保持一致。虽然教学计划每年都在进行修订,但囿于学院多种条件的限制,课程体系并未进行大的改革,因循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不灵活;课程内容与市场要求脱节,过于陈旧落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结合职业和岗位的能力培养实施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①实践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行业的实际需求,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实习实训主要以校内为主,最终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现代水利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是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基础。伴随着水利类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可以将水利类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为“培养面向水利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是一种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和水利水电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②但水利类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却过于笼统、通俗化,难以有别于一般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对深化水利类高职专业的改革,构建“高素质、强能力、大专业、活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整合构建水利类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很大阻碍。这些都迫切要求水利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二、水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1.社会对水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稀缺资源。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高职高专水利类专业的范畴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过去工程水利设计、施工、管理为主,扩展到对整个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管理。要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问题,必须建立以流域统一管理为指导思想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在城市中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成为国际水管理的潮流。随着水资源保护意识的逐步深入,逐渐富裕起来的城乡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用水条件和水环境,水务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需要。而水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不愿下去且也留不住,出现了县级、乡(镇)主要为城乡防洪排涝、水利水电行业、给排水建设、新农村建设、水环境保护服务的水务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和空白。这类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水利水电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更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与交流能力等。可见,水利水电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不同于搞勘测、规划、设计的工程型人才。
2.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水务管理专业为例,它实行了“5+1”人才培养模式,即5个学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等都比较完备。但在多年的发展中,该专业还存在一定不足。如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没有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融专业教学、职业能力培训、岗位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化。
三、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根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学院将瞄准我国水务管理一体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对水务行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和重庆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单位合作,持续改进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为切入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并推广应用到其他相关专业,服务学生就业;整体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水务工程建设、水环境监测及水资源管理行业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区域性技术培训服务中心,为重庆市水务事业服务,并带动西南地区水务事业发展。
2.“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校企一体,学训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内的水务技术实训中心和水环境监测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开展“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学训融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服务专业为宗旨,拓展教学活动领域;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③
学院将从专业改革的第一阶段入手,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了解掌握水务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水务施工、水务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特点,依据“岗位要求、工作过程”的原则,创新“校企一体、学训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2+3+1”的教学运行过程,即:2个学期基础理、基本技能培养;3个学期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或资格证认证;1个学期顶岗实习。“2+3+1”的教学运行过程的具体实施思路:新生入校后,通过2个学期的文化基础课、工程制图、计算机等课程,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工程识图与制图等基础能力;第3、4、5学期实行理论教学和校内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各占一半的学时,使他们在掌握水务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课程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掌握水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城乡防洪排涝、供水、节水、水环境保护、水处理等涉水事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6个学期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灵活应用、在艰苦行业扎根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对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注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水利艰苦行业的远大理想,将素质教育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学会做事,克服过去毕业生不愿留在基层,不愿扎根艰苦行业、不愿从事一线工作的弊端。通过实施新的“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水利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