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分析

编辑:sx_wangha

2014-03-30

大多数高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与教师交流越来越少。同学间朝夕相处,有的同学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中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各学科教学都带来不小的障碍,许多教师埋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只好唱“独角戏”。另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高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到了事物的复杂性,已经懂得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道理,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已经得到更高的发展,且已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比较独立地分析并判定各种事实材料,进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再有,在意志品质方面,高中生的意志独立性和坚持性也都有迅速发展,已具备了不过分依赖教师的独立品格和自主能力。为此,笔者认为,高中教师理应正视学生的这些特殊心理,也大可不必惊呼无奈,甚至干脆趁机搞起“一言堂”、“满堂灌”。就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则更应该高度关注高中学生在学习心理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特点,深刻理解高中语文教与学的特性,进而采取最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鉴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应具备以下一些读思品质。

一、宁静地深读

新课程背景下,不少高中语文教师热衷于在备课时制造所谓的“亮点”:或多媒体肆意渲染,或滥用表演、放羊式,或整堂课空泛地搞“人文精神”的探究与拓展……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吸引学生的“看点”上,致使课堂喧闹而浮躁,严重缺乏对课文到位的深读。于是乎深读课文的宁静荡然无存,学生远离课文、架空内容、天马行空地发表所谓独立见解,课堂教读的“语文味”越冲越淡,甚至造成学生思维的浅化与弱化。为此,笔者认为,教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能够引领学生心灵宁静地读到课文深处,走进课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灵。比如,祥林嫂为什么死命挣扎地不肯嫁给贺老六?她死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再回到鲁镇后,为什么人们仍叫她祥林嫂?祥林嫂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倾其所有捐门槛?这些问题,仅靠走马观花似的读读课文是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的。只有心灵宁静地深读进去,并走进鲁镇人的封建习俗和主人公的灵魂世界,走进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走进今天仍旧存在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学生才有可能较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曾国藩给儿子的家书中曾讲:“涵咏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咏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见曾国藩《谕纪泽》)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这也是在强调读书必须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当然,这样讲并不等于说深读就一定非得默读,就非得保持课堂的宁静。这里,笔者只想强调,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一定要心灵宁静,一定得用生命和心灵深读进去,使心灵上有所震动甚至震撼。唯如此,方可深知其意、得其趣、悟其旨。

二、宁静地体验

我们常讲,读的同时要善于用头脑去思辨,用心灵去感受和感悟等。殊不知,这其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体验。学生之所以会有所思辨、感受和感悟,其根本性前提就是用心深读和体验。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讲,就阅读课文而言,没有深入、用心的体验,就不可能有什么高质量的思辨、感受和感悟等。高中学生阅读活动中的体验一般有两种,即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所谓生活体验,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充分调动个人的经历、阅历、思想和认识等,进而把这种生活体验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中去,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感受、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某种程度上讲,阅读其实就是读自己,就是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者说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因此,我们还可以这么讲,生活经验越丰富,阅读的感受、理解和认识也就越丰富而深刻。由此可见,在课堂教读中,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课文生活和作者生活,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和作者深度对话,并在这样的对话中深度体验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毋庸多言,这种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和作者深度对接、高度相融的体验,显然是必须要以学生心灵的宁静为前提的。比如,学生要想深刻体验玛蒂尔德的心灵世界,就必须得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到玛蒂尔德的心灵世界和当时法国的社会生活中去,宁静、深入地体验、感受和思辨,进而深刻而全面地把握玛蒂尔德这个文学形象。否则,学生很可能就仅仅停留在“虚荣心害了玛蒂尔德”这浅表的认识上,而看不到造成虚荣悲剧的社会因素,更看不到玛蒂尔德诚信、勇敢、勤劳、乐观等积极人生态度的一面。所谓情感体验,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充分体验课文所蕴涵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既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情感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也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最佳形式。如让学生用心、深入、反复地阅读(或诵读)杜甫的《春望》,他们就会被诗中所描写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深深感染,也会对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不过,笔者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必须通过宁静的心灵来进行并最终完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