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3-12-12
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经济地理的视野综述”,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相对于制度经济学、组织学、管理学的学者偏好以正式的制度和联系为研究对象[2,21,28],社会学与经济地理学者实际更加关注非正式的制度和联系[3,25,29]。对于这种制度和联系的非正式属性的探讨,社会学和组织学的相关研究已经有所涉及[30,31,32],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经济地理学者并不看重他们称之为“创新环境”(innovativemilieu)、“非贸易相互依赖”(untradadinterdependencies)、“习俗惯例”(convention)的非正式属性,而未对这种非正式属性深入探讨。本文目的就是重新挖掘并梳理经济地理学在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与联系方面研究的相关成果,明确经济地理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首先必须指出,这种非正式制度和非正式联系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区域创新过程中两个互相紧密联系的因素,因为很多非正式联系的产生都是以非正式制度为背景的,而非正式制度的产生最初又来源于不断重复的社会个体与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事实上现在经济地理学很多理论如GREMI小组提出的“创新环境”(innovativemilieu)理论[27,33],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理论建构的核心的。创新环境(innovativemilieu)“创新环境”这一概念是由以Aydalot、Camagni、Crevoisier等为代表的法国、意大利、瑞士区域经济家组成的GREMI小组提出来的,因此这一学术流派也被称作创新环境学派。该学派将“环境”(milieu)作为理论建构的核心,并认为这种区域层面上的“创新环境”是一些区域比另外一些区域创新活动更为活跃的原因。在对创新环境这一具体概念的认识上,该学派内部存在一些分歧[34]。一些学者将创新环境描述成导致技术创新的区域制度、规则和背景条件,类似于美国经济社会学家Granvotter在其1985年的论文中提出的经济活动对社会背景的“嵌入”过程[17],认为企业之间网络是嵌入到这些创新环境之中的[35,36];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创新环境本身就是由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个体组成的网络。这些网络通过市场关系、权力关系和合作关系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理解、价值观和文化,通过接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产生了地方化的动态的集体学习过程,使创新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并为学习过程提供了持久的基础与保证[27]。在Aydalot、Camagni、Maillat等人的研究基础上,Crevoisier总结了“创新环境”理论在技术、组织与区域三个范式(paradigm)上的内涵。在技术范式上,Crevoisier提出了技术诀窍(know-how)和技术文化(technologicalcul-ture)的概念,并认为一个区域如果长期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就可能使区域内产生一种特有的技术诀窍和技术文化。这种技术诀窍和技术文化是区域内的各个行为主体不断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技术理解与规范。这种共同的技术理解与规范能在区域不断被传承,并引导区域内的各行为主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在组织范式上,Crevoisier则重点强调了“网络”的概念,认为区域各行为主体(企业、供应商、客户、大学研究所、政府部门)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区域重要的资源之一。同时,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介乎于市场与等级之间,不仅是区域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重要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也是区域“创新环境”协调能力(thecapacitiesforcoordination)的体现。以网络为主导形成的区域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区域特有的关系资本(relationalcapi-tal),这种关系资本是区域行为主体能找到并利用区域的各种资源和技术诀窍的重要手段[33]。“创新环境”形象地描述了区域内特定的社会背景、共同的技术理解与规范等非正式制度以及企业之间的社会网络(非正式联系)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遗憾的是,该学派的工作并不深入,他们过度强调“创新环境”的属性和特征,却没有解释创新环境背后的经济逻辑———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因此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fuzzyconcept),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来确立其存在的真实性,以及具体的功能机制。在这一方面,我国部分学者进行了一些探索[37],但总体而言实证分析仍然偏少。尽管如此,创新环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具有一个开创性的贡献,即重新定义的区域经济科学的研究问题和思路,即摒弃了建立在相对均衡和理性人假设基础上古典经济学的区域分析方法,转而关注区域特定的背景和环境[33]。
标签:地理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