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4-12-22
珍珠颜色有白、黄、紫、红、黑等基本色相,每种色相又包含很多色度( 颜色深浅) 。颜色及其色度均一性是衡量珍珠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下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分析研究珍珠颜色。
化学漂白处理会破坏珍珠表面结构,降低光泽度,严重影响珍珠品质。人工分拣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 视力要求较高) ,且分拣结果仍存在颜色误差。人工培育色度均一的珍珠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是珍珠颜色的形成机理不明,使得生产纯色珍珠缺乏必要的理论根基。自从商业化人工培育珍珠以来,对珍珠颜色的形成机制就有不间断的研究,但由于传统方法对珍珠颜色的比对只限于肉眼辨别,无法进行精准的量化描述,所以国内外对珍珠颜色形成机制的精准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珍珠颜色与制片蚌、育珠蚌的关系;珍珠颜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珍珠颜色与各种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关系等三大方面。
人工培育淡水无核珍珠时,需要解剖一只蚌,取其外套膜上皮组织制成一小块膜片,称为组织小片( graft tissue) ,再移植到另外蚌的体内。用于制取组织小片的蚌称为制片蚌或供体蚌( donor mussel) ,用于插植组织小片培育珍珠的蚌称为受体蚌或育珠蚌( recipient mussel) 。组织小片在育珠蚌体内吸收营养、细胞分裂、形成珍珠囊,再分泌珍珠质,逐渐生成珍珠,育珠周期需 3 ~5 年。海水珍珠都是有核珍珠,组织小片随珠核一起插入内脏囊,养殖周期仅 1 周年左右。
由于人工育珠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对珍珠颜色起主导作用的制片蚌都在剖解后丢弃,因此,早期人们在讨论珍珠颜色的影响因素时,一般都考虑育珠蚌或环境因子而忽视了制片蚌可能存在的影响。但是,我国学者龚惠卿等( 1978) 利用自然养殖的三角帆蚌 ( Hyriopsiscumingii) 群体,初步验证了无核珍珠颜色与制片蚌、育珠蚌壳色的关系,当时的江苏省苏州地区水产研究所( 1978) 用三角帆蚌外套膜不同制片部位培育不同颜色珍珠的实验,结果都认为珍珠颜色的形成与制片组织性能有关,而与育珠蚌无关。但是这些研究一直没有在后来的研究和生产应用中得到重视。在海水珍珠中,也已经证明了提供组织小片制片贝的贝壳珍珠层颜色决定了珍珠的颜色( Gervis et al. 1992) 。澳大利亚学者 Acosta-Salmón 等( 2004,2005) 进一步采用活体制取外套膜组织小片的制片方法,研究制片贝对珍珠颜色的影响,并用于规模化生产。他们将组织小片植入育珠母贝体内培育珍珠,以追踪分析由哪些制片贝提供的外套膜组织小片生产的珍珠颜色好,而后把这些组织小片贝作为亲本( broodstock) 进行繁殖,用于大规模培育优质珍珠。
标签:其它理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