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2-22
2009 ~ 2010 年,笔者团队利用选育后代进行育珠实验和池塘吊养,初步观察发现: 以紫色蚌为制片蚌,所产的珍珠为紫色系列; 以白色蚌为制片蚌,所产的珍珠为白色系列; 显示出制片蚌边缘膜组织小片分泌性能决定珍珠颜色的特征。从以上结果可知,组织小片的细胞具有增殖和分泌珍珠质的能力,同时分泌的珍珠质颜色由组织小片的遗传信息决定 ( 张根芳等2013a) 。在珍珠贝的颜色遗传规律方面,日本学者自 20 世纪70 年代起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开 展 了 马 氏 珠 母 贝 ( Pinctada fucatamartensii) 的遗传改良工作( Wada 1984) 。由于银白色珍珠的价格远远高于黄色珍珠,所以他把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的目标之一定为降低黄色珍珠出现的频率,提高银白色珍珠的频率。
通过连续 3 代的群体选择( mass selection) ,使选育群体中具有白色珍珠质贝的频率由原来基础群体的 20%提高到 80%,用经过混合选择选育的具有白色珍珠质贝的外套膜作为组织小片供体培育珍珠,黄色珍珠的比例明显下降( Wada 1985,1986) 。他们还发现在马氏珠母贝群体中有一种贝壳棱柱层白色突变体,虽然非常少,但这种贝壳棱柱层白色往往与贝壳珍珠质白色呈正相关性,通过分析发现贝壳棱柱层的白色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所决定的( Wada etal. 1990,Wada 1994) ,建立品系后就出现近交衰退现象( Wada et al. 1994,1996) 。
CSE-1 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的研制开发和分光色度计的应用,为珍珠质颜色性状数据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顾志峰等( 2009) 利用成像色度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贝壳珍珠质颜色,比较分析了马氏珠母贝两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性状和贝壳珍珠质颜色。但珍珠质颜色性状的遗传到底是数量性状还是质量性状,还未能探明。原因在于海水有核珍珠育珠周期短,珍珠质积累较少,而且在珠核与珍珠层之间容易包裹或渗透进一些有色物质。相比较而言,淡水无核珍珠更适合用于珍珠颜色形成机理的研究。自 2007 年起,笔者团队成功构建了三角帆蚌不同贝壳珍珠质颜色的全同胞家系,通过杂交实验观察到白色蚌 × 白色蚌杂交子一代全部为白色蚌,紫色蚌与紫色蚌杂交组及紫色蚌与白色蚌杂交组子一代均由不同比例的紫色蚌、半紫色蚌和白色蚌组成,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但是在颜色深浅上,体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 张根芳等 2013b) 。
为了制作颜色一致、色度均匀的高品质项链,往往需采用化学漂白和人工分拣的处理方式。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分析研究珍珠颜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其它理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