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学会关心国家,即关心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作为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一直以追求高分数为目标,学校也往往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因此造成了一些学生只埋头读书,不关心政治、国家大事,孤陋寡闻。认为这些与考大学无关,学之无用。所以不少学生可以满口流利的英语,可以考出高分,但缺乏爱国热情。为此,我结合建国、建党周年的活动,进行了伟大祖国成就宣传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收集资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利用历史学科的有利条件,通过学生编成的历史小报,向全校展览,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又进行了兴趣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纪念,让学生从身边寻找变化,举办了一次《家乡的变化》的摄影展览;结合香港、澳门回归,开展了香港、澳门历史地理知识竞赛;还利用文科班的特点,针对一些时事热点如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中同加入WTO、9?11事件及网络化等问题开展了辩论,开设了“203论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发展的好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 学会关心社会,即关心社会的人和事,包括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直接参与和未参与的。作为一位公民,应具有公民的意识,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班级团支部组织班志愿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日走上街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首届森林博览会召开期间,班里组成了志愿者队参加了各项活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5、 学会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即关心环境、自然、生态乃至地球。关心人类命运是关心的最高层次是终极关怀。注重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环保的关注,利用黑板报进行有关环保知识的宣传,以增强环保意识;还在班里开设关于临安锦城镇的环保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学生对锦城镇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和节能灯制造对环境污染等问题情况作了调查,并向市政府提出整改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肯定,既增强了学生的关心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活动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利用主题班会的时间,开展了一次题为“拯救地球”活动,通过学生调查,整理编剧以小品形式进行表演,收获不小。
三、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实践策略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策略,最终目标达成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即让学生懂得我应该做怎样的人。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在具体实施这些策略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促进德育的内化,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要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关键问题是“学会”,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促使受教育者内在的能动性的激发,从而进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境地,其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化过程。内化的重心是在实践。学生接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教育,必须经实践检验和鉴别后才能化为自觉要求,从而在实践中成为行为。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尽可能地创设环境途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潜力得到开发,促使其持续发展。而不能以简单的内容或单纯的理论灌输取而代之 ,忽略学生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班主任的活动方案要精心准备,内容要“实”,切忌“假太空”有形式化,表面上轰轰烈烈,而最终一无所获;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防止急功好利的短期行为。
2、教师在工作中必须用心去教育即做到“以心教心”。“师爱”是促进教育优化和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师必须以爱心和诚心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对学生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情以理,导之以行;必须以细心和耐心为教育学生的基本点,通过细心的观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做到“心中有人”,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必须要以恒心和信心为教育学生的关键点,对部分学生的反复无常现象,要有进行持久战的准备,切忌半途而废。
3、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和定位。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和机制,在德育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指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指挥者,更不能以自己的想当然设计和要求去指挥学生,而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一起受教育。在工作中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公平客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4、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人格培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5、学校的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安排要多为班级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感染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隐性功能教育学生。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6、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班级还是教师都应该有一套公证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且评价要遵循层次性、发展性、长期性的原则,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书目:1、《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 宋崇鑫、葛大汇主编
2、《教师能力学》
3、《教师成功的秘笈》——创新教育八法
G·马丁·妮普著 曾伏华、李扉南等译
4、《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贾晓波主编
下一篇:中专学校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