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农村“留守孩子”现状调查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是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的大问题。本文对部份地区的农村留守孩子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学习成绩和心理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孩子安全问题突出、成绩普遍较差、缺乏自信、性格严重扭曲、铺张浪费、节约意识淡薄等。这对孩子本身、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办法:政府应积极行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应该尽可能为留守孩子提供便利;学校、老师对留守孩子应关注、鼓励和帮助;外出打工的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监护人的选定等。
【论文关键词】 农村 留守 孩子 调查
“留守孩子”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孩子现象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大量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结果。留守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如何?父母外出对他们的成长有何影响?笔者于2010年9月~12月,对北流市进行了一次调查,抽取10所初中,调查了60个班级3000多名学生,调查中主要做了问卷3000余份,访谈学生100多人,深入了解本地区“留守孩子”的基本情况。
1 现状:令人担忧
北流市与广东省高州市、化州市毗邻,在广西属于比较富裕的县级市,南部的六靖、清湾、石窝、平政、白马等乡镇又属于比较富裕的乡镇。这几个乡镇,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少,剩余劳动力多,劳务输出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父或母在外打工的占87%,其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占63%。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孩子,有的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寄宿在叔、伯、姑、姨、外公外婆等亲戚家,还有14%的留守孩子家里没有监护人,未成年的兄带弟、妹或姐带弟、妹一起读书、生活。这些“留守老人”一般都要照顾3~5个留守孩子,有些家庭多则照顾8~9个留守孩子。由于隔代且过多的孩子使家庭无法照顾周到,没办法进行教育,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
1.1 安全问题突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周末爱好骑摩托车,学校的教育对他们苍白无力。一些班主任反映:这些学生本身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爱张扬,车速特别快,车技不高,所以很容易出交通事故。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喜欢跟风随大流,很容易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成为性侵害对象等等。
1.2 成绩普遍较差。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各个学校每年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留守孩子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大部分留守孩子成绩较差,周末回家总是不能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在网吧、游戏机室里时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有61%的学生有过上网经历,经常上网的占26%。
1.3 缺乏自信,自信心不足。由于缺乏亲情的呵护,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留守孩子普遍表现出自信不足。在你认为自己:“是否是一名出色、优秀的学生”的一项调查中,认为自己不可能是的,其中留守孩子占62%,超过总人数的一半。
1.4 性格严重扭曲。留守孩子有67%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这种“隔代抚养”往往容易造成“保护过度”,使孩子性格扭曲。对孩子过分溺爱,留守孩子在家俨然成为“小皇帝”、 “小公主”,简直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的习惯,并普遍存在任性、孤僻、内向、骄横、脆弱的心理,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
1.5 铺张浪费、节约意识淡薄。父母在外打工,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他们就常用物质的满足去弥补对孩子关爱的缺失,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条件的改善,有时并未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使许多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少数孩子甚至盲目攀比。在调查中发现每周花钱在50元以上的,留守孩子占75%,这些钱主要用于买零食、上网、买玩具、买穿的;只有34%的留守孩子将钱主要用来买学习辅导用书。有的留守孩子还爱过生日,男女同学十几个凑在一起,买蛋糕,喝啤酒,少则几十元,多则三、四百元,铺张浪费。
2 危害:极其严重
2.1 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留守在家乡与其父母分离,这是一种典型的“亲子分离”现象。这种“亲子分离”给孩子的生活和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调查中我发现有高达72%的留守孩子经常思念在外打工的父母亲。长期处于一种对父母亲的思念之中,得不到亲情的呵护,是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尤其是在孩子的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指导…,易成为引诱对象、侵害对象,进而成为潜在的问题少年等等。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儿童处在长期的思念中,会产生抑郁的心理,出现退缩、封闭等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同时,父母长时间不回家,就会给孩子造成一个冷漠的环境;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失越明显,这必将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和道德现象的形成,进而在其一生中都会留下痕迹。 2.2 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才。跳出“农门”,早日成才是所有打工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他们希望自己艰苦的劳动能够换来孩子幸福的未来。但事实是大多数“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令父母满意。这其实与他们长时间不在家有很大的关系。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本来就差,需要别人监督,绝大多数同学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约束自己。而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鼓励和督导,就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学习成绩自然就上不去。当然也有极少数刻苦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实现其父母的愿望:跳出“农门”;但大多数孩子则走上父辈的老路,无法实现通过升学而成才的愿望。
2.3 给学校教育带来巨大压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全体力量来共同努力,而不应该是某一方面的责任。用一简单公式表示就是: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因此不能认为教育只是学校一方面的责任。但农村大多数人在观念上还认为: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把责任推给学校。又因家长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孩子的教育重任实际完全落在学校一方。许多班主任、老师反映,一些学生家长整学期、整学年见不到人影。孩子在学校出了点问题,要与家长沟通还联系不上。而临时监护人大都是一些老年人,难以沟通。而且孩子周末回家又没有人监督他完成作业,使得他们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且他们喜欢相约周末在某某地方聚会,有的甚至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给学校德育工作等带来很大压力。
2.4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据调查显示,多达75%的留守孩子在中考后就面临失学,有的甚至九年义务教育未完成就中途辍学。他们多数小小年龄就不得不走上打工之路,有的甚至在社会瞎混,成为问题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即使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势必影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2.5 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压力,破坏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稳定。留守孩子的祖辈辛苦了一生,本该幸福的安享晚年,但又不得不承担起抚养孩子们的责任。抚养的“重任”加速了他们的衰老。同时,一些远在他乡的打工父母不得不忍受对子女思念的煎敖,有些年轻妈妈因想念孩子而彻夜难眠,痛苦不已。孩子出了教育问题,成了问题少年,家庭就更无幸福可言,甚至破坏家庭稳定,影响社会和谐。
3 解决:刻不容缓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这就决定了留守孩子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并将预演愈烈。要解决留守孩子问题,必须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高度重视并为之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留守孩子自己也应该自尊自重。
3.1 政府应积极行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部分“离土不离乡”,既挣钱又照顾了家庭。政府要全力扶持学校,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帮助学校创造条件,安排、聘请生老师,针对留守孩子实行“全托”,使得留守孩子周末有“家”、有人管。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3.2 社会应该尽可能为留守孩子提供便利。现阶段,城市应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给农民工“市民待遇”,将学校空闲空间让给农民工子女;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允许和鼓励农民工集体办学。农民工可以根据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联合建立学校,聘请教师,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机会。使得尽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学习,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