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 三管齐下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须从教学方式着手,旨在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三个角度落笔,分析了高职语文教师该如何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怎样精炼课堂教学内容及如何达成师生互信的和谐关系。
一、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
众所周知,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正处于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边缘地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从教师方面而言,大部分语文教师被边缘化后缺乏动力,无心钻研教材教本、教学方式和学生就业所需,要么是机械化停留在对书本字词意的分析理解层面上,要么是用过于深厚的纯文学鉴赏功底来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教学,出现了课堂三化:即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步骤僵硬化,教学过程平淡化,以至于当前大部份高职语文课堂都毫无生机、乏味而无趣:从学生方面而言,由于教学方式的样板化、课堂内容不切时代需要和大学语文无用论观点三方面原因,他们认为大学语文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一个样,宁可埋首ENGLISH苦啃,绝不倾心大学语文,但逢语文课能逃则逃、逃不了就开小差或讨论讲话或手机短信甚至伏首大睡,对待作业则是敷衍了事、纯粹应付教师。
本文旨在探索作为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出能切实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从而全面实现高职语文使人向真、向善、向美并促进人的精神与物质合一的人文教育功能。
二、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使课堂成为融文学、历史、地理、道德等知识于一体的场所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自身素质提升的要求,不断丰厚自身的学识涵养,而不是甘当枯井之蛙。除了必备的本学科的学科精神、优秀的教育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之外,还要做到具有高雅的人格魅力,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人文素养好、文化底蕴深厚、各科知识深渊广博,唯有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了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及多种多样的人生经验、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并把这种感悟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才能使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让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成为融文学、历史、地理、艺术、道德等知识于一体的场所,真正吸引住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一个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结合当今时代对就业人才提出的新需求,融合人文欣赏与学以致用的双重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学习与工作无需经历过渡阶段。一者语文教师可以多多到社会与企业进行考察或参加专业培训或参与学生的校内实习活动,加深对所教授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从而可以在课堂上除了人文欣赏外,可针对具体专业进行具体教学,如教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写作导游词、教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写好会议纪要和产品销售书、教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制作企划书、教会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写出专业的检测报告等等;二者语文教师可针对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于课堂内外全面融人学生的文体活动,如进行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全面提升纠正学生口方言;设口语课纠正发音锻炼胆识并培养学生能表情自然、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设写字课练就学生一手漂亮工整的好字;设交流课要求每位学生每年或每学期拜访一位或多位学校或社会上重要人物开展访谈并形成记录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交流访谈能力;全方位开展各项活动(如演讲、辩论、拜访、新闻发布会等)提高学生就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问答与应变能力;设应用文基本体例讲授与练习课练就学生就业求职乃至上岗后所需的应用文基本能力等。这样,一方面可极大地拓宽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切合了社会市场与企业的需要,学生们就会觉得课程很有意思且很实用,学习的兴趣自然就高涨,课堂气氛也就一改往日的“非逃即睡”活跃兴盛起来了。
(二)精于引导,加强课堂教学方法,凝炼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成为融短、精、巧于一体的趣味大讲堂
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效率与质量,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素质达到精渊广博外,还必须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凝炼课堂教学程序,做到一个“妙”与“精”字,精于妙于引言与导人,精于妙于分析与点拨,精于妙于凝炼与总结。唯有如此,方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每一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堂成为融短、精、巧于一体的趣味大讲堂。
下一篇:有关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