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从“三观”的视角省思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3-01-15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论从“三观”的视角省思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三观;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从教育质量观、学生观和师生观的“三观”视角,系统阐述高职院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视野,提出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正确的学生观和和谐的师生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规模稳步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主要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承担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当代世界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弊端,增加投资,并普遍关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自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学校的办学思路与指导思想的科学化问题,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教材选择是否具有前沿性的问题,教育环境、教育手段的优化与现代化问题,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广度问题等等,都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更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本文仅就大家熟悉的“三观”阐述高职院校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一、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什么是教学的高质量?这既是教学评估中的基本问题,也关涉到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以及能否获得满意结果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教师一生执著于事业,对科学精益求精,对学生严格要求,这种学者所独有的精神是极宝贵且值得学习称道的,在人才培养上是有贡献的。但在对教学质量的认识上,他们中也有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一些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往往因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而片面地认为只要给了学生专业知识,只要他们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教学就算成功了。这就致使一些高校出现了人才培养上的实用性倾向,只注重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未同时去培养社会期待学生所应具有的诸如思想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等方面的品质。事实上,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实施全面的培养教育,既要弥补中学教育在学生身上造成的缺陷,还要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专长,要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新生力量的重任,我们培养出的人只有既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建设我们的国家,同时在思想上又是过硬的,能接社会主义的班,才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的高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知识,也要给学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既应要求他们关心科学,也应要求他们关心政治;既要使他们热爱科学,也要引导他们热爱祖国。否则,即使我们培养的人都很有知识与技能,也只是关心个人的前途命运、得失享受,甚至不惜离开生养自己的祖国去外域定居,为国外服务。试问如果我们高校培养出的都是这样的“世界人才”,能算是教学的高质量吗?当前,落后国家的高学历者大量外流,发达国家正无偿占有使用着这些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人力资源,这是一场空前的、日益严重的、超出于物质资源百倍千倍的人力资源大掠夺,这些不争的事实难道不该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界、尤其我们的高校深思反省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吗?

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的要义之一,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忽视和放松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毛泽东同志早在几十年前就曾告诫我们说,知识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并多次强调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联系今天的国内外现实,这些思想很值得我们高校教师深思、回味。在知识经济与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世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自然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任何国家与他国的交流合作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的,国家利益不仅是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国际间的关系永远是合作与竞争共存,共识与分歧同在。在政治利益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时,不同国家间的斗争形式会发生变化,也会出现种种非原则的让步,但相互敌对的一面却决不会消失。因此,我们教育界、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头脑清醒,把好人才培养质量这至关重要的一关。从当前的形势看,高校仍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冲突的焦点和中心,是各种思想、各种阶级势力争夺年轻一代的重要阵地。令人担忧的是,现实中的各种不良思想正通过各种渠道在对青年一代发生着影响,我们的思想阵地正在削弱。因此,在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真正做好教书育人这篇大文章,已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要完成社会交给的使命,把学生培养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首要的问题就是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一般特点及其成长的基本规律。教师应该认识了锵自己的学生,就如同农民应了解熟悉土地和庄稼,工人应了解熟悉机器和产品一样必要和天经地义。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却有一些教师从不去研究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既不了解学生是一个具有怎样特点的人,也不懂得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甚至不清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何种地位等等。试想,这样做教师怎么能搞好教学工作,怎么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大学生作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首先还是未完成的人。就是说他们还没有做好生活的准备,还不完全具备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思想品格和发育健全的身心素质等。他们虽然向往参与生活,渴望得到社会承认,学习动机强烈,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具有很强的成人感,但他们毕竟还是不成熟的,有很大的可塑性,也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帮助。而教师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受过专门的培养训练,他们有能力和责任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克服那些不适合社会要求的方面,在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工序”上把好关口“长善救失”,把大批合格的“产品”输送给社会。其次,大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人。他们已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力、思考力与批判能力;他们思想活跃,希望教师给他们以真实的有价值的指导;他们向往未来,渴望获得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这一本质特点,在教学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他们对教学过程的充分参与,并给他们最有效的引导。这就必然要求教师采用辩证式的、启发式的、民主式的教学思想方法,彻底废止教条式的、注入式的、专制式的教学思想方法,以全面培养塑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这就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敢于教,更要做到善于教。至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甚至有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现象等等,这已不是有没有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与学生观的问题,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了。因此,对于那些不关注社会前途命运,只把教书当做谋生手段,课上不负责任,或只念讲稿,或大发牢骚,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大讲的人,已无须再发任何评论。但作为从事培养人这个最神圣事业的高职院校教师群体,他们无疑是知识界的精华,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思想与文化先导。因此,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品格,是最应该讲一点精神的。因为在社会发展已主要依赖于高科技与教育的时代,从某种角度讲,正是高校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前途命运。所以说,如果一个社会的整个高层知识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倾斜,甚至都成了金钱与物欲的奴隶,那么这个社会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与思想观念就会彻底丧失崩塌,这个社会也不会有全新的一代人成长起来,社会也就不再会有任何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自己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树立和谐的师生观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信息传递过程,也是人际交流与情感沟通的过程。师生间的知识传递、人格影响与品格教育的发生总是以师生问的情感交流为前提的。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与自觉改造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具有选择性。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接受什么、拒绝什么更具有明确的自觉性与目的性。一般而言,师生间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存在,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则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思想观点,教师的人格影响也才会发生作用。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存在矛盾和冲突,或师生间只有角色关系,没有感情交流,则学生往往会因不喜欢教师而不愿学习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应发生的一切教育影响也必然全部化为乌有。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已毋庸置疑。但现实中我们所见到的却总是有很多大学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注重与学生课上课下的联系和沟通,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教师追求知识的科学性、深刻性和前沿性无疑是重要的,这既是为社会培养人所必需,也是建立真正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但如果教师总是冷若冰霜,最多只是与学生发生一些知识上的交流,则教师水平再高,教育效果也会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