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校园信息化条件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013-01-15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校园信息化条件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论文关键词:校园信息化;高职教育教学;应用与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而在高职院校中。校园信息化建设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信息化的内涵及作用

信息化就是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21世纪人才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设置在课程的目标里面,如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的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也是实施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方式;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满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这些,将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最终成为规范的、知识渊博的、但已没了创造性的所谓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重点考虑了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及问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们要提供什么资源,如何表现;什么资源要同学们自己查找,如何引导学生搜索,如何整理总结、如何进行体悟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