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知识的选择与平衡
那么,如何看待感性知识、个体知识和本土知识的教学价值呢?我们认为,感性知识、个体知识和本土知识作为教学知识,其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知识、个体知识和本土知识往往内在于学生的个体生活,与学生过去的、现实的生活情景息息相关。这类知识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它亲切而温暖、鲜活而生动,是个体通过亲身经历、生活于其中的直接知识、经验和感受,构成个人的精神世界,真实地影响过个体的生活,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第二,感性经验、个体知识和本土知识有助于理性知识和书本知识的学习。理性知识和书本知识是人们对源于个体感性经验的总结、提炼与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没有个体知识和本土知识之“源”,人类理性知识之“流”最终会走向枯竭。具体言之,感性经验中的缄默部分,能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图景”或“阐释框架”,促进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感性经验中的显在部分则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具体实例、经验基础,“接知如接枝”,以增进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学习。第三,感性经验、个体知识和本土知识可以促进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单纯书本知识的教学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而且造成知识与行动、学习与运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分离,最终致使儿童丧失思维的活力,压抑儿童的创造潜能。借助感官、通过实行、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则能有效地促进知行结合、学用统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知识的存在样式、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它们对于人的发展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理性至上教学知识观及其实践的错误在于它片面强调、夸大了理性知识的作用,忽视了其它知识类型的教育意义,甚至以理性知识取而代之,导致知识的异化和教学的异化,致使教学严重脱离社会实际、远离儿童生活,窒息了儿童的生动发展。因此,教学应走出理性至上教学知识观的误区,在重视理性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感性知识、个体经验、本土知识等的教学价值。只有关注全面知识的教学才是全面的教学,教学才能因此真正回归儿童生活,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