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普教育的主要推进团体,中华自然科学社于1932年11月即率先创办国内第一份通俗科学刊物《科学世界》。这份刊物以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其宗旨在于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新颖的科学知识以造就民族自救和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为系统地介绍各门科学知识,该刊还创有化学、物理、医药、儿童科学等各种专号;为使小学生和一般民众了解科学,该社还另行编印了《科学浅说》多种,赠送给全国各地的通俗教育馆和图书馆。而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也于1934年正式改版后,重新厘定宗旨,以“高中及大学生”、“中等学校之理科教员”、“专门学者”和“一般爱好科学之读者”为主要对象,“力求科学知识之普遍化”,“务使初学者读之不觉深,专门家读之不嫌浅”。1933年,科学社还创办了专门面向一般民众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其目的在于“把普通科学知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于谐谈游戏都介绍给他们,逐渐地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受科学大众化热潮的影响,三十年代以后,不仅像《申报》、《读书生活》等综合性刊物开始陆续刊载科普作品,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大批具有科普性质的专门科技期刊。如《电业季刊》(1930),《陕西水利月刊》)(1932),《棉业》)(1933),《无线电》)(1934)等。
三、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使科学走入民间
在寻求科普道路的早期,鲁迅最先尝试的科普教育形式就是翻译和写作科学小说。在他看来,小说这一文体在中国浅文化社会层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性,是推行科普教育,启蒙思想的重要利器。虽然晚年的鲁迅对小说的编译工作做得较少,但用小说来进行科学普及一直是他从事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经他倡导,这一形式在同期及三十年代以后为多数科普教育工作者所继承和发扬。
三十年代前后,陶行知开始认识到科学小说、科学文艺于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1931年,他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在创办“自然学园”的同时,不仅亲自撰写科学小品文,还邀集高士其、戴伯韬等翻译或创作了大量通俗科学故事或小品,并邀请陈鹤琴出面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等共计108册。其中,《儿童科学丛书》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矿物、数学、农业、生理卫生等自然科学领域,旨在“引导小朋友把自己造成科学的孩子”。由于这套书注意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基础上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不单小朋友可以看,而且凡是幼时没有学过科学的成人都可以像小孩子一样从头学起。并且,这套丛书又“略依年龄学籍排列”,因此教师和家长还可以依照此书来指导不同学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科学,该丛书遂成为当时少有的科普读物和科学教材之一。
此外,受鲁、陶二人的影响,在科普教育热潮兴起的三十年代,我国科学小说、科学文艺的翻译和创作活动异常活跃。这一时期,董纯才翻译出版了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贾祖璋在推出《鸟与文学》之后,又于1936年后陆续出版了《生物素描》、《生命的韧性》等科学小品集。顾均正于1936年前后相继推出《科学趣味》、《电子姑娘》等科学小品集。同期,高士其也先后出版了《文明的抗敌英雄》、《细菌大茶馆》等科学小品集,并创作了《菌儿自传》这一著名的自传体科学小说。此后不久,郭以实发表了科学童话《太阳请假》,孙铭勋也发表了科学童话《自然太太》,等等。
除上述科普教育推进个体之外,主要的科学团体和报刊杂志也纷纷介人科学小说和科学文艺的创作与刊载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小说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大众化运动。
四、培养科学教师,造就科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下一篇:浅析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