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南京地区部分高校教师人格现状研究

2013-01-30

7.不同学科门类教师的人格差异分析

教师所属的学科类别按理工类、农医类和文科类分为三类。研究显示,在B(聪慧性)、I(敏感性)因子上,理工类、农医类的教师得分均显著低于文科类的教JI-~(F=5.450,/a=_0.005;F=9.178,/9=_0.ooo)。这说明文科类的教师知识更为丰富,富有感情。对生活往往充满着深厚的情怀。

H(敢为性)因子上,理工类教师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农医类、文科类(3.841,P=0.023);L(怀疑性)、Q3(自律性)因子上,理工类教师的得分明显低于文科类(3.996,P=0.020;F-4.289,P=O.015)。这说明。理工类的教师往往冒险敢为、少有顾虑,信赖随和、容易相处,但自律不够、较为自我。

上述差异主要是和从事不同学科所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关。理工类的教师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的活动,思维往往比较直观、线性,感情自然、直白,社会意识平淡;而文科类的教师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的活动,思维往往比较发散、多维.感情充沛、细腻,对事物较为敏感。

8.不同学科等级教师的人格差异分析

学科等级按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分为三级。研究显示,在0(忧虑性)因子上.省级重点学科的教师高于国家重点学科的教师(F=3.131,P=0.045),而一般学科的教师得分最低。这说明省级重点学科的教师较为忧虑、自扰。常有患得患失之感。省级重点学科往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积淀.但在学界内学术地位还没有达到最高层次,同业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没有形成足够权威的学术话语权.因而这个学科的教师往往显得较有压力。

在Q3(自律性)因子上,国家重点学科的教师高于其他等级学科的教师(3.029,P-=0.050)。这说明国家重点学科的教师往往比较自律严谨,知己知彼,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感情行动。这与国家重点学科在业内所固有的学术地位和权力有关,学术地位高、关注度和影响力比较大.因而学术表达往往比较谨慎.同时也与国家重点学科内部浓厚的学术环境和较高的学术要求有关。

9.不同岗位性质教师的人格差异分析

岗位性质按以教学为主型、以科研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分为三类。研究显示,不同岗位性质的教师在G(有恒性)、I(敏感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G(有恒性)因子上,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显著低于以教学为主型、以科研为主型的教师(6.692,P=0.001),而I(敏感性)因子上,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高于以教学为主型、以科研为主型的教师(3.368,P-=0.036)。这说明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往往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苟且敷衍,同时较为敏感,往往感情用事,不够理智、现实。这可能与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承担的双重性质的工作任务所具有的不同要求有关。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虽然两者之间本质上是统一的,但两者的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和环境、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以科研为主型教师在G(有恒性)因子、H(敢为性)因子上得分最高,也说明了教学与科研工作所要求的个性特质是不同的。

10.关于教龄对高校教师人格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教龄对高校教师的人格影响不大,这和我们的经验判断似有差别高校教师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在思想上已经成熟。对外界事物有着一定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高校教师对这一群体很少持有“教育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教育在学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相对而言,高校教师的单方面灌输比较普遍.从而不能从学生的反应中获得积极评价和反馈。因此,在高校中,尽管年青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但当前高等教育的环境决定了教学经历尚不能形成对教师人格的影响。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高校的教学并没有得到教师的真正且有实效的重视。吴安春的研究支持了本研究结果.认为大学教师的人格到了成年期基本趋于稳定.也即大学教师的7种(自信型、思考型、安静型、严肃型、谨慎型、活泼型、自我型)人格特征并没有随着从教年限的增加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