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针对学生道德差异实际确立德育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个体道德的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道德的差异确立不同的德育目标。如自制力差的学生就要加强规范教育、纪律教育。对于集体观念淡薄的学生要重点进行热爱集体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四、结合新课改。突出德育内容的整合性
突出德育内容的整合性是新课改下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改下只有实施“国本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使德育内容更全面、更系统、更具体,也更易取得德育实效。因此,德育工作要不断拓宽德育领域,注重三类课程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地方和学校的德育资源,调整、充实、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内容,并做好德育内容的整合,实现德育内容特色化、生活化、系统化、整合化。
一是寓德育内容于国本课程各科教学之中。要使各学科最大限度地根据自身特点为突现德育目标服务。
二是寓德育内容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挖掘地域教育资源,以学生为本,从当地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是寓德育内容于校本课程中。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将教育内容与学校的、地域的乃至社会的具体背景相联系,充实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如我们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筛选和组合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并鲜明具体地呈现在教学楼近500米的长廊上,以警示、引导、重塑师生的行为。
五、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构建德育活动新模式
科学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改革应努力探索和构建德育活动新模式,并使德育模式具有科学性,体现和符合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品德养成规律。
知:在课堂教学和班团队活动中获取德育知识。即:通过政治、思品、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识,强化学生的德育知识和德育教育。
情:在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操。即:通过一些主题明确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情感,一是开发传统节日、纪念日的德育价值,如利用“清明节”、“环境保护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二是利用主要历史人物或伟人的德育价值,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三是利用地域的、学校的德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意:在行为训练的德育实践中规范行为。印:通过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既注重学习宣传以明理。又注重训练践行成习惯,更注重内化素质塑美德。寓德育内容于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结合此内容,可提出学生养德育能的“礼仪规范”等教育内容,注重品德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把如何做人的教育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作风,塑造完美形象。
信: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树立理想信念。即: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信念。
行:在大社会德育环境中培养创新能力。即: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成为健全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
六、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管理网络。突出德育合力实效性
突出德育合力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学校的德育观念是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成为一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完成育人的目标。
一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强化思想教育。首先,抓好德育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教育;其次,抓好德育好渠道作用——文化素质教育课;再次,抓好德育辅渠道作用——课外活动。
二是发挥家庭教育阵地的作用,注重合力效应。学校要坚持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与领导,学校与家长不断探索德育的新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三是发挥社会大课堂教育的作用,拓宽育人空问。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学校、社会、家庭在育人上,应以社区为结合点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学校坚持在抓好德育主渠道、好渠道的同时,要注意发挥辅渠道的作用,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渠道,拓宽德育领域。
众所周知,学校德育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公民的道德素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大胆创新,不断探究,与时俱进,共同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关于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