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一
注重史论,是朱熹史学的一大特色。在《朱子语类》中,集中专论历代和当代史实的就有10多卷,还有大量的史论散见于各卷之中。他和他的学生赵师渊共同成就的《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其实也是一部以议论为主的史书,其中的“目”就是对“纲”的议论。朱熹的史论不但涉猎面广,面且深邃透彻,有时尽管只有片言只语,却是他多年研究的结论,往往深中肯綮,发人深思。兹举其史论之荦荦大者分述如下:
(一)三代、汉唐分论。朱熹继承了儒家法先王思想,把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截然分成三代与汉唐两阙,美化三代,贬损汉唐。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是一个王道社会,三代统治者“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1)”认为正是这种王道政治造就了三代的太平盛世景象。与此相反,汉唐统治者只靠“智谋功力”,不讲义理,推行霸道政治。如汉高祖、唐太宗等人做事“都是自智谋功力中做出来,不是自圣贤门户来,不是自自家心地义理中流出。(2)”他们虽然靠其才智获取一些功业,“然无人知明德新民之事” (3)。朱熹把三代帝王喻为“金”,认为“汉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铁中之金也。(4)”只是暗合了圣人之理,从总体言之,“却只在利欲上” (5)。这种急功好利的霸道政治,则是导致汉唐统治不能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显然,在朱熹看来,是推行王道政治还是霸道政治,这是区别于三代和汉唐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朱熹认为三代是一个治统与道统并存的社会,而汉唐只有治统而无道统。朱熹接过韩愈的道统论,却又重新规定了道统的内涵和传道统绪。他认为“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6)”这尧、舜、禹相传的“十六字”经,便是道统的具体内含。认为三代社会就是一个道统相传的社会,“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伟,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7)”孔子之后,曾子、子思、孟子相继接过了传道统绪。只是到了孟子死后,道统才失传了。他认为汉唐社会便是一个道统失传的社会,这“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8)”显然,在朱熹看来,道统是独立于治统而存在的。他认为三代社会是一个治统与道统合一的社会,因此是一个光明的盛世;汉唐社会虽有治统,却没有道统,因此圣教不明,异端邪说并起,是一个黑暗的衰世。
(二)历史人物评论。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与他的三代、汉唐分论是相互发明的。在他看来,三代的传道之人都是圣人、仁人,他们所言所行都是从“自家心地义理中流出”,而不是靠“智谋功力做出来”。他们有救民之心和爱民之意,正心诚意,以天下为公。这些人进能教化、平治天下,退能独善其身。他们的人格是至善、至美、至正、至大的。
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称得上是圣人、仁人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因为圣人的标准很高,一般人无法企及。在朱熹看来,即使是在三代时期,大多数人也如同汉唐君臣一样,都是“功利之徙”。正因此,朱熹评论人物,并不求全责备,如他所说的,“若一一责以全,则后世之君,不复有一事可言。(9)”为此,他又立了一条“仁者之功”的标准。他认为,凡是资禀高,能做得一番大功业,主观上虽无救民之心和爱民之意,客观上却是利泽于民者,这些人虽本于功利,却与一般“功利之徒”不一样,他们称不上是圣人、仁人,但却有“仁者之功”。朱熹认为,历史上的名君贤臣能得入此列的人不少,如管仲相齐,尊王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他所成就的事业,“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10)又如汉高祖、唐太宗虽称不上是仁人,然“自周室之衰,更春秋战国以至暴秦,其祸极矣!高祖一旦出来平定天下,至文景时几致刑措。自东汉以下,更六朝五胡以至于隋,虽曰统一,然炀帝继之,残虐尤甚,太宗一旦扫除以致贞观之治。此二君者,岂非是仁者之功耶”!(11)他认为诸葛亮“细看不得”(12),于义理则粗。然而他的“天资甚美,气象宏大”,(13)处事严密,也做得许多功业来。又如周世宗,“天姿高,于人才中寻得个王朴来用,不数年间,做了许多功业。”宋太祖也“直是明达。故当时创法立度,其节拍一一都是,盖缘都晓得许多道理故也。(14)”说到学者,朱熹认为汉唐名儒当推贾谊、董仲舒和王通,认为“贾谊之学杂,他本是战国纵横之学,只是较近道理,不至如仪秦蔡范之甚尔。他于这边道理见得分数稍多,所以说得较好。”“汉儒惟董仲舒纯粹。其学甚正,非诸人比。”“王通也有好处,只是无本原功夫”(15)。这些人虽非传道之人,却也是有“仁者之功”的人。一般说来,有“仁者之功”的人,为政则有一番大功业,为学则能说得一番大道理。
朱熹从他的封建论理观出发,对历史上的篡臣如曹操、刘裕等人则是大加贬损的。他曾把圣人比作“金”;认为汉高祖、唐太宗等人从全体而言属“铁”,但他们行事偶尔与道“不无暗合”,这是“铁中之金也”;而“曹操、刘裕之徒,则铁而已矣。(16)”
下一篇:文字狱危害之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