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史学与文献

2013-02-25

这表明,从魏晋开始,图书分类体系出现重大变革。东晋初,著作郎李充整理图书,“以类相从,分为四部”,编成《晋元帝书目》,“秘阁以为永制”。与《中经新簿》不同的是,它换其乙、丙,“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1]。这是最早以经、史、子、集顺序排列的图书四分法,但四部名称仍是甲、乙、丙、丁。南北朝期间,图书分类大体是四分与七分两个系统并存。官府藏书分类,基本采用四分,多沿袭《晋元帝书目》;私人藏书分类,大抵七分。七分图书目录,以南朝宋王俭《七志》和梁阮孝绪《七录》为代表。王俭《七志》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佛经、道书附见,实为九类。阮孝绪《七录》为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技术录、佛录、道录,前四录实际也是经、史、子、集的排列顺序。

唐初,魏征在高祖、太宗两次大规模搜集、整理图书的过程中,主持编制了流传至今的皇家藏书目录――《隋书·经籍志》4卷,把图书分类的方法和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确定了中国文献四方法的主导地位。《隋书·经籍志》第一次正式用经、史、子、集给四部命名,逐渐取代了甲、乙、丙、丁的名称。每部又分若干类,共40类:

经部10类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小学

史部13类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14类  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3类  楚辞、別集、总集

道经(附)

佛经(附)

这一分类方法,基本为此后1300年各代官修书目所沿用。清修《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也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增益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大体反映了我国古代文献发展的脉络。

2、经、史、子、集述评

(1)经部述评

经部的形成,是中国封建社会尊崇儒术的产物。本来,这类图书仅仅是一批古代文献。相传孔子收集鲁、周、宋、杞等国文献,整理出六部书,即所谓“丘治《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2]。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在学术上是百家争鸣,没有哪一种学说在社会上占绝对的统治定位。秦始皇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但在思想上未成一统。汉武帝时,政治上中央集权,思想上开始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长期一统于儒的局面。“六经”因此被列居古代文献之首。当时以通行文字隶书书写的传世“五经”(《乐》已亡),后来称为“今文经”。秦始皇焚书时私藏的这类书,此时陆续出世,因是用未统一文字之前的篆文书写,故称“古文经”。文字、版本的区别,因门户之见,渐渐成为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对立学派。今文经学派尊奉孔子,盛于西汉,至西晋末走向衰落。古文经学派崇奉周公,始盛于东汉后期,其后2000年基本处于优势地位。“六经”排列顺序,两派也有争论。今文经学认为“六经”是孔子作以教人的,有微言大义,应按深浅程度为序,主张《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次第。古文经学认为“六经”是周公旧典,应按时代先后为序,主张《易》、《诗》、《书》、《乐》、《春秋》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