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法则天地的观念,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不仅限于对自然地质变化的认识,对水利工程实践的运用,且也运用于观察天象变化,指导农耕,以至社会政治、军事诸多方面,可以说,成为指导一切社会实践的思想导向,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展开。而司马迁在整理先秦史事的哲理见解中又阐发了一些深邃的创见,值得我们有重点的予以研究。
2 司马迁关于无为自化及科学求索论述所闪现的创新见解
2.1 关于“无为自化”这一道的根本的见解
《史记》成书虽处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代,然而司马迁仍坚持以道家的“无为自化”为道的根本。他深谙百家,“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3289页),即综百家精华。他又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的见解研究了道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认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于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hé@⑩少恩。皆原于道德之音,而老子深远矣。”(2156页)司马迁将老子的思想概括为“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认为这是道家的思想原则,同时也是司马迁对道家继承的基本点。
《太史公自序》指出:“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3313页),这出自《道德经》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顺应自然,不要违背“道”,不要凌驾于“道”、强加于“道”,是“无为”的本意。也即认识事物,按事物规律办事,保持清静无为,社会才能安定,这就是无为而治的道的宗旨。
《春申君传》中说:“物至则反,冬夏是也”(2388页)。至即极,极则反,无为自化到一定临界点便出现物极必反,是任何事物演化的趋势。无为自化体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一种自发的自适应、自调节、自进化的自组织特征和趋势。现代系统论的自组织理论所阐述的正是这种思想,而在中国则是以朴素的见解早在古代就提出来了,被老子概括为“道”。司马迁在《范睢传》中指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2422页)司马迁运用无为自化思想深刻剖析事物,并以比较的笔法阐发这一道理的幽微。正象犀象之死,惑于饵食;苏秦之死,惑于贪利;夫差自恃,杀身亡国;扁鹊神医,以伎见殃(2422、2817页)。《范睢传》中说:“易曰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也。”(2424页)司马迁多处论证了“物盛而衰”(1420页)是自然之道,即现在我们说的普遍规律。他也运用于分析西汉时代商贸之道,认为经营贸易中,“财币欲其行如流水”(3256页)。《货殖传》中说:“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3254页)说明商贸之道与自然之道同理。正如“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3199、3282页)《史记》所举事例所说明的是市场社会、言谈发抒、处事及养生,都无不过犹不及。过,就是主观强加于客观,违背无为自化之道。
司马迁不仅看到物极必反,他对无为自化的理解还与发生、进化相联系。《龟策传》中说:“天下有阶,物不全乃生也。”(3227页)事物有阶,即有差别,客观存在的不平衡性是普遍的,不平衡才引起相干作用,引起随机涨落和消长,这是新旧事物交替的动力。在司马迁“不全乃生”的论断中已深寓此意。司马迁还说:“天尚不全,故世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以应之天。”(3237页)更充分说明了不全是绝对的,全是相对的,事无万全,既是应天道,也是生之本。这是司马迁从无为自化中透视的自然创生规律的真谛。
下一篇:清朝前期观象台天文仪器的欧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