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郑和迷题和李约瑟难题的比较研究及其启迪

2013-03-01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 本文对以郑和航海为代表的中国航海业的中衰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尝试贡献一种新的视角。作者认为这两个现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首先,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科技和航海事业均缺乏深刻的社会动力,特别是经济动力;其次,中国传统的航海事业和科技发展模式都具有鲜明的官办特色,这给他们的长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造成畸形发展,终成为郑和迷题和李约瑟难题之所以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郑和航海和中国传统科技均表现出一定的内敛性、封闭性、保守性,使得前者缺乏开拓进取的心态和后者无法及时吸纳外来的先进成分,甚至自我超越,发生质的突破。本文在描述二者之所以发生的共同原因的同时还对比了欧洲的情况,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它们发生的必然性和所共同扎根的土壤。在文末,作者归纳了研究这个问题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 compare the decl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avigation that was represented by Zhenghe’s navigation, which I call the Zhenghe puzzle, with the famous Needham paradox o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trying to contribute a new point of view. I think that these two phenomenons are comparable because traditional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navigation shared some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y both lacked of profound social impetus,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ones, because the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germination of the capitalism didn’t develop smoothly in ancient China; Second, they were both characteristic of official enterprise, which induced freakish development and caused great hidden trouble to their progress in the long run, which in turn became a key factor in the happening of Zhenghe puzzle and the Needham paradox; Third, they displayed certain feature of fogyism and occlusion and convergence, which caused the former one to have been lacking of gumption and the later one to have lost the ability of absorbing outside elites, even the possibility of self-transcendence or qualitative change. While I describe the soil they rooted together, I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domestic and in Europe in order to display the inevitable occurrence of Zhenghe puzzle and Needham paradox with another perspective. In the light of this comparative study, I present some historical apocalypse as epilogue.

Key Words:郑和 李约瑟难题 比较

问题的提出

约600年前的这个时节,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正率领着他那庞大的船队劈波斩浪于印度洋之上。这是他那个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为人类绚丽多彩的征服海洋的画卷上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1405-1433年间的28年中,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洲和非洲的三十余个国家,每每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1】。

在郑和结束其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的59年后,即1492年,意大利人克里斯托福?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的支持下,也开始了其直至1504年的前后14年的远航活动;葡萄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执行其绕过美洲前往东南亚香料群岛的计划;葡萄牙的华斯科·达·伽马于1497年出发寻找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此期间欧洲还分别有葡萄牙的迪亚士(Bartolomeu Dias)、亨利亲王等相继进行了海洋探险和远航活动,史称这一段时期为西方的“大航海时代”。

可见在15—16世纪期间,中西都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它们都是各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所不同的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启了这块大陆的新纪元,更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麦哲伦终于完成了环行地球的壮举,大大拓展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为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而达·伽马则发现了饶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航行中运回的香料等货物在欧洲的获利为这次远征费用的60倍,并且葡萄牙籍此逐渐控制了印度洋,为其掠取财富和侵略中国等东亚国家奠定了基础。反观中国,郑和航行终因耗费巨大等原因而被突然停罢,没有能够产生出超过或可比之于欧洲大航海活动的更积极的历史意义,并且在这之后便更是不绝的“禁海”令,终令中国几近完全丧失了海洋权益和导致了有海无防的尴尬境地,不能不说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凡是稍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士,都不难注意到当时东西方航海船队的实力对比悬殊:欧洲大航海较之郑和航海不仅在时间上晚了几十到上百年不等,而且在上述著名航海活动中,无论其航域航程、船舶数量及吨位等,都远不及郑和船队。然而更令人疑念丛生的是,正是这两支对比悬殊的航海力量对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却产生了完全倒置的影响。无论热爱中华文化的西方人,还是中国人自己,无不深感惋惜。从梁启超起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规模宏大的郑和航海突然中衰?为什么是麦哲伦和哥伦布,而不是郑和完成了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大陆?【2】为叙述方便,以下我将称上述郑和研究中的难题为郑和迷题。的确,按照现今了解到的郑和船队的规模和航海技术,他完全有可能做出这样的发现,显然问题不是来自国力或技术等硬件方面,而只能从思想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等角度去观察。

然而,在我们为此扼腕叹息之余,稍稍把目光放开去,我们就会看到一幅更令人心痛的历史画卷。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起源之一,很早就在华夏大地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循着自己独立的体系结构,在宋元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在明朝前、中期也还保持着这种水平,并且伴有相当数量的新突破。在这一段时期中,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世界的最高峰。然而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的科技开始徘徊并趋于落后,而西方科学技术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加速发展,特别是通过其间科学革命这一关键性的事件的助推,很快就把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以至于到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倍受列强欺凌,也造成了国人长时间以来的言必称西方,言必称希腊的风气。

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对这个戏剧性的强对比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在他的影响下,西方学界很多人士也对中国文明及其衰落产生了浓厚兴趣。盖因李约瑟对这个问题的贡献,所以后来便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Needham Paradox)。然而无论李氏本人还是众多中外学者、名士,终究都没有能够就此给出一个可以被共同接受的解释,并且也许这种探讨会一直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