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苏德战争初期和苏联经济真相

2013-03-08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苏联军民抗击法西斯的英勇顽强不容否定

在二战中,是苏联军民的英勇顽强,浴血奋战,抵抗住法西斯德国最强大的军事机器的进攻,并在最后将其彻底摧毁。而徐文写到,“数百万身体健全、手持武器的军人面对国家的敌人竞会弃械就俘,这本身就不能仅用军事原因百要从政治层次来研究。”“开战后的第二个月,在白俄罗斯竟有三个整师不战而集体向敌缴械”。在徐文中,不能见到卫国战争初期苏联军队英勇顽强地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描述,而只能见到这种苏联军人在德国侵略者面前不作为的表现。

而且,徐文力图给人们造成这种印象,即:德军进攻苏联初期,“许多过去不满苏维埃政府的人特别是农民”并不怎样反对德军,只是德军犯错误,“残暴掠夺和屠杀从反面教育了人民,”才使苏联人民反对德军。

徐先生在文章中公开坦言,他讲述这样的“史实”,是要“从这里得出一个人们不愿承认却又难以反驳的原因,便是战前的苏联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相当多的群众拥护。”是企图说明,“1941年的悲剧发生有复杂的综合因素,与诸如开战时期的估计错误、训练水平和经验不如敌军等原因相比,政治体制上的弊病应该是第一位的。”

从徐文全文来看,徐先生为支持其1941年苏联差一点“倒塌”,和1991年最终解体都是因为苏联体制一贯的弊病使其一直“失去了相当多的群众拥护”的观点,不惜抹杀在卫国战争初期苏联军民的英勇顽强来歪曲历史事实。但是,苏联军民的英勇顽强抗敌的事实,不是徐先生抹杀而抹杀得了的。因为苏联军民的英勇顽强早已载入史册,甚至大量记载在许多资产阶级学者的历史书籍之中。

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哈特写道,德军入侵苏联时,“俄军极端顽强的抵抗阻碍了德军的进展。德军往往出奇制胜,可是不能打败敌人。被围俄军有时被迫投降。不过往往经过长期的抵抗才投降。”(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第22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以下简称《英二战》)哈特还转引了一个德国将军的感叹:“俄国是顽强的,而俄国士兵更加顽强。他们的服从性和忍耐性好象都是无限的。”哈特在讲述1941年7月开始的德军对斯棱斯克的进攻时写道,“德军的两侧都遇到俄军更加顽强的抵抗。的确,俄军的抵抗简直太顽强了”。对此,哈特在对1941年的苏德战场上,苏联能够顶住德军的进攻进行总结时也承认,“俄国军民的不屈精神……他们能吃苦耐劳,在物质缺乏的条件下也能坚持下去,而换做西欧军民,就会瘫痪下来。”(《英二战》第224页、228页、235页)

法国亨·米歇尔也写道,“苏联军民虽然切断了相互联系,而且有时遭到包围,但是许多红军部队却继续各自为战。它们在弹尽粮绝和汽油耗竭的情况下,大部分都投降了。”(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第250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以下简称《法二战》)

徐先生还企图以希特勒在战前说“只要我们在俄国的门上狠狠踢一脚,它整个社会制度的房子就会倒塌下来。”来支持自己苏联体制毛病,苏联军民不支持苏维埃制度等观点。们是,二战中曾任德国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的纳粹德国上将蒂佩尔斯基希,虽然一直仇恨社会主义制度,但在其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承认,“敌人的顽强性是令人信服的……这是具有钢铁意志的敌人……有一点很清楚:这里根本谈不上通过迅速突击‘摧毁纸造楼台’的问题。这个战局不能象以往战局一样有计划地进行。”(见该书第22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以下简称《德二战》)这分明说明,事实本身,并不象希特勒事前的预料。徐文企图以事前预料否定事情本身,是荒谬的。

1941年7月,希特勒“对取得的进展不太满意。人们期待根据欧洲战争经验实施的坦克楔形突击能够产生大得多的后果……俄国人即使在遭到迂回和包围后,也以出乎预料的顽强精神坚持作战。他们以此赢得了时间……因此,希特勒认为,在此以前使用的战术需要兵力太多,而得胜颇小。”(《德二战》第234页)在这儿希特勒也承认,因为苏军的顽强,实际进攻效果,达不到根据西欧的经验估算应该达到的效果。德军耗用兵力较多,取得效果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