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

2013-03-08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内容提要】士族存在形态和士族政治,是研究中国中古时代的根本性问题。唐代中期到宋代国家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是随着士族社会的瓦解而形成的。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的坚强有力,根源于士族在乡而拥有巨大的社会势力及文化优势。唐朝国家取得文化主导权,以及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繁荣,促成士族纷纷向城市迁移,逐渐远离乡村,城乡呼应的士族政治形态瓦解,唐宋间发生了继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之后最具深远意义的社会转型。

【关 键 词】士族/民变/社会变迁/南北朝/隋唐

【 正 文】

一 魏晋南北朝士族的乡村社会权力根基

士族是汉兴以来逐渐形成的社会阶层,而门阀士族政治则是魏晋隋唐特殊的政治社会形态。汉代士族与魏晋以后的士族变化很大,唐长孺先生在《士族的形成与升降》(注:收于其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一文中曾经做过探讨。显然,我们不能把魏晋以后的士族视为汉代士族的简单延续,而必须做动态的把握,细致考察其间的变化。尤其是晋末中原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给整个士族社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旧士族阶层。高高在上脱离乡里的大士族被摧垮。其中携众迁徙逃亡者,或者在迁居地定居土著,形成新的房支;或者在迁居地政治斗争中衰败;部分留在当地者,承祧宗嗣。不管哪种类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以往。总体而言,趋于衰微。

其二,新兴士族阶层。这部分最引人注目。在动乱中他们乘时而起,或为聚众自立的坞壁豪帅,或为建立功勋的军将。这个阶层人数庞大,遍布各地。当他们有所成就、家族安定之后,便逐渐向传统社会回归,注重自身或后代的文化教育,重建儒家的伦理秩序,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声誉。

在南方,来自北方的大士族虽然通过扶植东晋政权而得到延续,甚至一度膨胀到“王与马共天下”的地步(注:参阅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版)。),但在南朝宋、齐、梁、陈政权嬗替中,曾经主宰东晋政治的士族纷纷落马,早先不受重视的次等士族崛起于长江中游(注:参阅《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第11篇《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大大改变了南朝士族政治的格局。在北方,由于内乱和胡族进据中原而形成的遍地坞壁,彻底改变了北方士族社会的形态,大批新士族崛起,那些远溯汉魏的老牌士族其家世承袭疑问不少,颇有军功新贵的冒牌和同姓寒素继承门户的情况(注:北方老牌士族家世的个案研究,可以说明这一点。例如,我在《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研究弘农杨氏,清楚地看出杨氏家族到北魏时代已由“自云”出自弘农杨氏的人继承门户。)。此变化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可以视为士族阶层的更新。最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在于这些士族深深地扎根于乡村社会,左右地方政治,形成深厚的权力基础,使得国家政权不得不与之妥协,获得他们的合作,以建立统治体系(注:关于魏晋五胡十六国地方社会的瓦解和士族崛起于地方对国家、社会的深远意义,请参阅韩shēng@①《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载《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