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与朝鲜半岛友好交往的历史镜监

2013-03-14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中国与朝鲜半岛不仅山水相连,而且人民心系彼此,关系始终最好,密不可分。中国与朝鲜半岛具有相近的历史传统、相似的文化传承,铸成了数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与朝鲜半岛人民曾经共同进行了4次英勇的抗日战争,双方同生死,共患难,铸就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回顾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与朝鲜半岛友好交往的历史,必然给中国与朝鲜半岛人民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关键词]中国与朝鲜半岛;抗日战争;患难与共;历史启迪

中国与朝鲜半岛唇齿相依,有着相近的历史传统、相似的文化传承,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人民感情相通,心心相印。无论从文献学还是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看,远在夏代,中国大陆的先民就与朝鲜半岛的先民有所来往,如山东半岛的古东夷族通过海路迁往朝鲜半岛的人员连绵不断,人数也越来越多。殷末周初时,由于中原动乱而造成的移民潮更是汹涌澎湃,不仅东夷人迁入朝鲜半岛者空前剧增,而且作为华夏族的殷人也成群结队地流亡到海东之地。春秋时期,朝鲜半岛的邑落部族同山东半岛的齐国就存在着贸易往来。战国时期,中国东北部的齐国和燕国与朝鲜半岛联系密切。燕昭王时期,燕国向东北拓疆,并且设置了辽东郡,中原地区与朝鲜半岛的交往空前频繁,近年在朝鲜半岛南部发现了燕国的明刀钱就是例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徐芾人海求仙药,路经今朝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带去的“方士文化”对朝鲜半岛产生了很大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灭掉了卫氏朝鲜后,在其故地设置了四郡,从此,中原王朝的郡县统治延伸到朝鲜半岛北部,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北部实行了直接管辖,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大陆同朝鲜半岛南部的古族和古国的联系。

一、唐王朝“援罗”促进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中国的浑江流域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将势力逐渐扩张到朝鲜半岛,并取代了中原边郡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图霸争雄,并于427年迁都今朝鲜半岛的平壤城,朝鲜半岛历史上进人了三国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再次出现了大一统国家,当时,由于中国唐朝国家实力雄厚,就成为东亚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唐朝近300年对外关系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周边民族国家自身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以及唐朝本身的缘故等,能够和唐朝保持比较密切关系的民族或国家并不多见。但是,地处朝鲜半岛的新罗却是一个例外。新罗和唐王朝卓有成效的交往,堪称古代形态国家关系的典范。双方友好交往在中、韩现存的史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唐大诏令集》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罗首次遣朝贡使赴唐,高祖亲劳问之,唐朝随即派遣通直散骑侍郎庾文素出使新罗,赐以玺书及书畵屏风,锦彩三百段,自此朝贡不断”,开启了双方友好交往的先河。但此时由于新罗与百济、高句丽同在朝鲜半岛上形成了三国对峙的局面,加之与日本交好的百济和北方的高句丽不断进攻新罗,并隔绝了新罗到唐朝的朝贡之路,于是,新罗便向唐王朝再三求助。

唐王朝在经过贞观之治后,国力得到迅速增强,于是便极力调和朝鲜半岛三国之关系,在多次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唐王朝最终不得不出兵朝鲜半岛,以保护对自己恪尽臣职的新罗。关于出兵目的,唐太宗给新罗使者金春秋的敕书中说得很清楚:“朕今伐高丽非有他故,怜你新罗,摄乎两者,每被侵凌,靡有宁岁。山川土地,非我所贪。”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王朝乘高句丽国内发生政变之机,唐太宗亲率10万大军进击。虽然高句丽举国反抗,致使唐军进展并不顺利,但高句丽的国力却因之而大大削弱,从而减轻了对新罗的压力。

百济在唐军进军高句丽期间,乘机连夺新罗的十数城,还切断了新罗赴唐的贡道。此时,由于唐太宗病逝,唐军遂从高句丽撤兵。唐高宗即位后,在再次接到新罗的求助急报时,当时并未打算出兵,而是极力调和三国的关系,于是,唐王朝同时赠百济国王玉玺书,赠倭王玉玺书。但是,日本与百济于653年8月“通好”后,关系密切,并且,百济见唐太宗出兵高句丽也不曾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因而,置唐高宗玺书于不顾,进而再次联合高句丽出兵新罗,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再夺新罗30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