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甲午战争前传统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化的观念约束

2013-03-18

从需求方面来看,也许中西方农民对实验农学的需求有侧重点及程度上的差异[[xii]],需求总会是存在的,问题是供给的缺乏,已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明清以来“中国对西方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节约土地的高产技术并不缺乏需求的话,那么对于实验农学的阙如与滞后就只能从技术供给的方面去寻找原因了。”[[xiii]]。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传统农学以经验为基础,农民的农业生产实践对传统农学的丰富与发展作用很大,但实验农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以科学为基础,不是经验的积累所能胜任的,而中国农民绝大多数是没有知识的,其对实验农学的供给便无能为力了。传统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化受到的约束是多方面的。任何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以及引进,离不开人的作用,而人都是具有一定文化观念的。本文将对甲午战争前清代传统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化过程所受到的观念约束进行分析。知识分子在实验农学的产生与发展中作用重大,中国的 “士”的科技观念不可忽视,并且,在清代,封建专制也体现在统治者对文化方面,统治者的话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统治者的观念通过制度实施的环节便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分析统治者以及士的观念对传统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化的约束状况。

[[i]]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6-418页。

[[ii]]J·李比希著、刘更令译《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农业出版社1983年出版。

[[iii]]、[4]《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丛书16,布瑞著,李学勇译《中国农业史》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发行,第135页、138页。

[[v]] 陈美东:《明季科技复兴与实学思想》,转引自席泽宗《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vi]]袁翰青《袁翰青文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vii]]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152页,《从大型农书体系的比较试论〈农政全书〉的特色和成就》,原载《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

[[viii]]《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载王重明辑校:《徐光启集》卷七《治历疏稿》

[[ix]]《几何原本杂议》,载王重明辑校:《徐光启集》卷二《序跋》

[[x]]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天工开物〉的农学体系的技术特色》, 原载《农业考古》1987年第1期。

[[xi]]《历书总目表》,载王重明辑校:《徐光启集》卷八《治历疏稿二》。

[[xii]]比如,中国的农产品的生产是以自给自足而不是商品交换为主要目的,若生产目标是商品化,则农户在获利动机的驱动下,会对新的农业科技有更大需求,此外,中国的地主经济实力较好,本更有能力采用新技术,但其靠出租土地即可获得稳定的收入,对农业改良的兴趣便不那么强烈了,而自耕农甚至为生计奔波,对改良农业有点力不从心。

[[xiii]]王思明《制度创新与农业发展》,载《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