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南北朝时期北魏与中间地带蛮族合作探微

2013-03-18

“蛮虏协谋,志扰边服”③,桓诞与北魏的合作给南朝带来严重的威胁。《宋书·索虏传》:“(宋)泰豫元年(472年),虏狭石镇主白虎公,安阳镇主莫索公,贞阳镇主鹅落生,襄阳王桓天生(桓诞)等,引山蛮马步二万余人,攻围义阳县义阳戍。”又魏太和四年(480年),大军伐南朝齐,“(桓)诞请为前驱,乃授使持节、南征西道大都督,讨义阳”④。《南齐书·魏虏传》载,该年魏昌黎王冯莎兵向齐司州(治义阳),桓诞声称蛮人皆将响应。当冯莎军进至淮滨,诸蛮却无所反应,使冯氏失望而退。义阳一带的蛮人不予响应,说明桓氏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有限的。从另一角度言,义阳为南朝抵御魏军南下的重要据点,桓诞积极鼓动北魏军队攻击司州,或许是希望借助北魏声威以加强他在义阳一带蛮人中的影响,可惜没有达到目的。

《南齐书·陈显达传》载,永明五年(487年),“荒人桓天生自称桓玄宗族,与雍、司二州界蛮、虏相扇动,据南阳故城”。南阳盆地为战略要区,关系南北战局。桓诞借助雍、司二州蛮的力量,得以占据南阳故城,大大震撼了南朝。萧齐面对如此严峻形势,“遣丹阳尹萧景先出平阳,护军将军陈显达出宛、叶”⑤。陈显达出宛、叶,抗击桓诞。萧景先出平阳,则是为了防止北魏军故伎重演,趁机进犯义阳。据《南齐书·萧景先传》,萧景先到义阳后,“屯军城北,百姓乃安”。通过努力,萧齐最终挫败了桓诞的攻势,稳定了南朝疆界。

————————

①  《南齐书》卷五八《蛮传)。

②  《隋书》卷三一《地理下》。

③  《南齐书》卷四《郁林王纪》。

④  《魏书》卷一○一《蛮传》。

⑤  《南齐书》卷三《武帝纪》。

桓诞此次南下开始之所以能得到成功,除了他利用了桓玄宗族与蛮族首领的双重身份影响雍、司蛮民外,还在于他的进攻点就选在了他北附前的活动区域,从而避免了曾在义阳一带无蛮响应的遭遇。①

桓诞之所以屡屡南侵,一是向魏廷表示忠诚,二是藉此扩大他在南境蛮人中的影响,这二者可能都是为了维持东荆州相对独立的状态。因为桓诞所领东荆州尽管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军事实体,但终受制于北魏。桓诞附魏之初,魏廷“思安边之略”②,派能臣韦珍与桓诞活动于桐柏蛮地。桓诞居朗陵(今河南确山西南),韦珍驻沘阳。后桓诞北移颍阳,韦珍的军镇也移到鲁阳(今河南鲁阳),始终居于监视、控制桓诞的地位。另一方面,桓诞之东荆州处南北争夺的中间地带,桓诞若不自己努力进取,等于坐待灭亡。

《魏书·高祖纪下》载,太和十八年(494年)十月,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下诏曰:“比闻缘边之蛮,多所窃掠,致有父子乖离,室家分绝,既亏和气,有伤仁厚。方一区宇,子育万姓,若苟如此,南人岂知朝德哉?可诏荆、郢、东荆三州勒敕蛮民,勿有侵暴。”诏书约束归顺的缘边诸蛮,显然有意识地针对如桓氏那样有影响的蛮首。

桓诞于太和十八年,被征召入朝,赏遇隆厚,不久去世。其子桓晖承袭东荆州刺史之职——北魏尊重蛮人首领世袭职位的惯例。与此同时,北魏于东荆州辖域内的鲁阳镇设荆州,分割了东荆州的实力,对东荆州蛮的控制相应地也有加强。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魏孝文帝“遣行征南将军薛真度督四将出襄阳,大将军刘昶出义阳,徐州刺史元衍出钟离,平南将军刘藻出南郑”③,大举攻齐。四路大军中,出襄阳、出义阳均须经过蛮区。原来每为南进先锋的东荆州蛮却似乎未得重任。联系当年对蛮人约束的诏书,我们认为,北魏对处于南北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东荆州蛮并不完全信任。导致北魏政策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北魏迁都洛阳,必须保证统治中心南疆的安全与稳定,北魏欲靖边境,用颇具游离性的蛮人,毕竟是令人忧虑的。因此,北魏获得南阳盆地后,东荆州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魏书·地形志中》广州“鲁阳郡”条原注云:“太和十一年置镇,十八年改为荆州,二十二年罢,置郡。”太和十八年,韦珍任新置于鲁阳的荆州刺史,后由薛真度继任,大抵在二十二年薛又改任东荆州刺史④。东荆州本以蛮族立,刺史亦由蛮首世袭。薛任此职,表明东荆州已开始向正规州郡建制转变。桓晖则改任荆州刺史,治于穰城(今河南邓县)。《魏书·世宗纪》载,“(景明元年,500年)十有一月己亥,荆州刺史桓道进(晖)攻(萧)宝卷下笮戍,拔之,降者二千余户”。桓晖还继续履行着北附蛮首的职责。但桓晖之荆州,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