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日本近代教育概论及其现代反思

2013-03-18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日本是个很重视传统,同时也不吝于吸收外来事物的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广泛地吸收了西方先进国家的优秀养分,一跃而成为东亚强国。但是,日本国民在精神上的保守性与物质层面上的进取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事实证明,一旦先进的物质条件为狂热非理性的头脑所掌控,那绝对是人类的悲剧。无论是二战,还是遍布全球的民族冲突,或是9˙11及之后的一系列战争,道理都是一样的。

对于日本战前这种人躯鬼心的失衡状况,日本的近代教育要承担起最终的责任,因为教育决定了国民的素质,从而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战后,无论是日本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对战前日本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这种批判一般都着眼于教育制度本身,主要由教育工作者从自由主义教育观出发,对战前教育制度中的非人性、非理性的措施与设置提出了批评。而且,出于当时各种各样的政治考虑,研究者们大都将重点放在如何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方面,却疏于进行细致深入的反思 。正如第一次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热情洋溢地宣告的那样:"我们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而理所当然的,"强制式教育,必须让路" 。似乎只要新一代的日本人在新式教育下成长起来之后,战前教育就自然而然地会被抛弃了。另外,许多受害国以及日本民间的考察和评判则流于对日本国民性的谩骂,日本官方的口径则归罪于军国主义者的误导。

进入到70、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右翼势力抬头,日本国内有部分人开始为日本的近代教育辩解,力图将之淡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并恢复了战后作为军国主义象征而废除的一些仪式和标志物,比如很多学校恢复了朝会时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另外也有一些人打出反省战前教育的旗帜,但是这种反省是出于对侵略战争失败的不甘心而进行的,主要反省教育对于战争失败的技术性责任,有特定的政治目的。

中国方面对于日本战前教育的专题研究并不多,大部分论述都是片鳞只爪地散布在与教育或近代日本有关的论著中,且大多注重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 。因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变革与近代日本的工业化关系密切。就这些章节性的论述来看,中国研究者对于日本战前的教育都持严厉批判的态度,但在近代教育的定性上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这是由于当时日本教育混杂的特征和性质造成的。不过基本上大家都同意日本近代教育具有天皇至上主义、国家至上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实用主义的性质,并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在具体论述中,各个研究者的侧重点都很不同,有的侧重国家利用公库法对教育的操控,有的侧重教育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化,有的侧重在教科书、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方面体现的思想毒化,有的侧重师范教育,有的侧重军事教育,有的侧重大学教育,不一而足,但遗憾的是,这些侧重都不是专门的论述,而是对论据的选择。80年代后,为了吸取日本的强国经验,中国学者对于日本的教育又有了新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很多人认识到日本的近代教育有两重性。薛进文在他的论文《日本教育与近代化》 中,就是这样总结的。但总体而言,中国的日本近代教育研究非常薄弱,仍处于总体性认识的起始阶段。

㈡日本的近代教育

1、幕府末期的洋学教育

日本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起始于幕府末期的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