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日本近代教育概论及其现代反思

2013-03-18

1855年,美国培里舰队的叩关以及之后俄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接踵而至,都大大震撼了这个古老的国家。大型的蒸汽机动力军舰与外国人骄横的面容同时刺激了整个日本。旧的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实力的落差,主张师夷制夷的洋学兴起。日本的知识精英,无论是持攘夷论还是持开国论,都不得不正视西方的力量,把拯救日本的希望寄托在西洋的科学技术上,并且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的实际工作。

以幕府首席老中阿部正弘的洋学新政为开端,洋学在幕府末期被推广开来。一系列的洋学机构建立起来,旧的教育机关也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蕃书调所、开成所 作为官方的直辖洋学学校成立了;甚至幕府教育的中心--学问所,也增设了外国事务科,而且增添了《瀛环志略》这样的近代新知讲本。各式传授专门的西洋知识与技术的学校也建立起来,如医学所、济美馆、矿山学校、讲武所、军舰操练所 等。此外,各种由洋学家或大学者创立的传授洋学知识的私塾也大量出现,著名的有横山小楠的小楠堂 、吉田松阴的松下村塾 等,洋学教育成为一时风潮。在这种教育中出现了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山县有朋、坂本龙马、加藤弘之、伊藤博文等一批明治志士。虽然还谈不上什么教育普及,但鉴于这些知识精英在随后的日本政府中的影响和作用,洋学教育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幕府末期洋学教育的特点是实用性,也就是说,本着"和魂洋才"的基本原则,以反侵略抗外辱为最终目标,有选择地传授以军事技术为主的西洋科技。但是,在幕府末期内外交困的危局中,为了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维持民族的团结,在传入近代科技的同时,洋学家们也结合近代的民族国家理论,宣扬充满封建气息的"大义名分"和忠君爱国思想,不遗余力地鼓吹民族主义理念。比如持洋学接受论的吉田松阴,一方面是认识到日本必须接受西方的近代新知,另一方面又大力宣传他的"皇国论",主张"生为人而知所以为人,明五伦,居皇国而知皇国之体,仕本藩而知本藩之体,以建根基。然后人人各治其职掌者,乃道之本体" 。教育中的封建性和保守性十分明显,出现了"术"与"道"指向相反却并行不悖的怪相。正如佐久间象山吟哦的那样:"东洋道德西洋艺,匡廊相依完圈模" 。日本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有其固守的道德,并将这种坚持与全新的知识糅合到一个新的现代性体系中,而这种态度最终是要在日本近代史上造成影响的。

2、明治前期的新式教育

明治维新的成功将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带入了近代舞台。

新日本到底往什么方向走呢?岩仓具视使节团在周游西方各国后得出的结论是"内治优先",要把日本改造成西方式的近代强国。那么,教育在这种思潮指导下应如何发展呢?1872年到1885年成为决定日本教育走向的关键时期。

痛感于缺少建设新的近代日本所亟需的具有近代知识结构的新式人才,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潮总体上是向着西方一边倒的:福泽谕吉认识到日本落后于西方诸国"全在于汉学教育之罪",因而大力倡导西学教育;小幡笃次郎写作《天变地异》,撑起科学大旗;"明六社"要担起启蒙重任,"以卓识高论唤醒愚民";伊藤博文等一批从洋学教育中出来的新当权派,亟亟于提倡"工艺技术百科之学"以一洗儒学空口高论的弊病。因此从法国式的《学制令》到美国式的《教育令》,日本近代教育以普及新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开始了新的尝试。

从课程设置来看,《学制令》规定小学加入了地学、理学、体操、唱歌、几何学、博物学、生理学、绘画等近代课程,少数地区还增设外语、簿记法和天球等新科目。《教育令》虽然更实际些,将体操、物理、博物等师资力量薄弱的新科目排入任意科目中,但仍把地理、算术作为基础性科目加入必修科目中。从教材看,小学就增加了《头书大全˙世界图尽》、《劝学篇》、《童学教草》 这样的充满新思想的教材。此外在高等教育方面,1877年东京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成立,分法学、理学、文学、医学四部,大多聘请外籍教师讲课,进行学术和技术的学科移植,并为国家培养新式的上层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