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北魏直勤考

2013-03-20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提要】本文考证南朝文献及出土石刻史料所记北魏直勤称号,确认其意义指神元帝力微子孙,也就是北魏的宗室范围,并且探寻这一古老部族制度与古代北亚草原政治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由此分析拓跋鲜卑在其社会发育和政治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的阶段和转折,其部族传统制度如何被改造、被消化,并最终走向华夏国家体制。

关键词:直勤 拓跋鲜卑北魏北亚草原宗室

出土北朝石刻史料中,颇有记载北魏直勤的文字。例如,大同司马金龙墓所出司马金龙妻钦文姬辰墓铭,称姬辰为“侍中太尉陇西王直勤贺豆跋女”[1];灵丘所出文成帝南巡碑的碑阴题名中,很多人的名字前也冠以直勤头衔[2]。结合南朝的《宋书》和《南齐书》等史料,可以肯定直勤是一种身份。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卷九五“校勘记”第37条,认为直勤“皆魏主子弟之称”[3]。这种说法不够准确,比如前面提到的钦文姬辰之父贺豆跋(即源贺),出自南凉秃发氏,就不能算是“魏主子弟”。据万绳楠记录,陈寅恪先生认为直勤即特勤,“为亲王之意”[4]。可是史料中提到的许多直勤,未必都是所谓亲王,也未必具有王爵,而且文成帝南巡碑碑阴题名中一些直勤,甚至没有爵位,仅具低级武官职衔。可见拓跋集团的直勤称号,与北魏所采的晋式爵制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

本文辨证有关史料,试图揭示直勤身份的性质、范围与制度渊源,观察拓跋鲜卑在走向华夏国家体制过程中,其部落社会的某些因素是如何被保存、被残留、被消化,探寻这些因素与北亚草原政治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观察北魏宗室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大致走向。

一、正史及石刻史料中所见的北魏直勤

直勤作为草原部落体制的孑遗,不为中土及后世所熟知,所以史书传写中常常会有讹误,或误作“直勒”,或误作“宜勒”,或误作“宜勤”。《南齐书》载王融上疏议给魏书籍,分析北魏“抑退旧苗,扶任种戚”的政治格局,称“师保则后族冯晋国,总录则邽姓直勒渴侯,台鼎则丘颓、苟仁端,执政则目凌、钳耳”,并认为如果南方的书籍传至北方,“冯李之徒,必欲遵尚,直勒等类,居致乖阻”[5]。这里的直勒,“校勘记”认为即直勤之讹[6]。《宋书》记北魏有“镇东将军武昌王宜勒库莫提”[7]、“永昌王宜勤库仁真”[8],宜勒、宜勤,都是直勤的讹写。

王融上疏中以直勤代表拓跋鲜卑的“种戚”,这显然是对“直勤”的一个界定,但是“种戚”的含义究竟并不明确。拓跋鲜卑中,哪些人可以拥有“直勤”头衔呢?下面依据现有材料,尽考已知诸“直勤”的身世,或可略窥直勤制度的本来面目。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载元嘉十七年北魏武昌王直勤库莫提(库莫提即《魏书》中河南王曜的长子提[9])为进兵仇池,移书刘宋徐州,宣示北魏东西齐举,对南方用兵,号称“十道并进”,提到的十三个主将,都详列官爵[10]。这十三个人中,只有“使持节、都督洛豫州及河内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淮南王直勤它大翰”,带有“直勤”称号。其他十二人中,可以肯定出于拓跋代北集团、为鲜卑人或其他少数族的,有以下四人、

使持节、侍中、都督雍秦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建兴公吐奚爱弼

员外散骑常侍、平南将军、南益州刺史、建德公库拔阿浴河

散骑常侍、安南将军、雍州刺史、南平公娥后延

平远将军、永安侯若干内亦千

吐奚爱弼即古弼[11];娥后延即娥延,为娥清之子[12];若干内亦千即贺纯[13]。库拔阿浴河身世无可考。这几个人以代北贵族的身份,却都没有直勤称号,可见代北贵族并非皆得获此称号。